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0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7 毫秒
41.
《讲经图》与汉代教师地位柳玉东,逯爱英汉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不仅当时的官学教育体制完备,私学也很发达,同时,教师地位是继春秋战国以来再次受到尊崇和礼遇.已出土的汉画《讲经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教育的发达和教师地位之尊.笔者试图对《...  相似文献   
42.
刑事司法是对刑法规范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在实践中,刑事司法对刑法规范的价值判断所表现出的绝对形式主义必将自身引向一条“不归路”。基于现代法治理念,刑事司法应当是一种对刑法规范进行的合立法目的性、合情理性、合必要性和合逻辑性价值判断活动。  相似文献   
43.
围绕加强高专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力,针对教学实践。阐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探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在我们国家过去的刑事诉讼中更多的是强调"以被告人为中心",却往往忽视了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其中就包括了被害人的国家补偿问题通过分析论证,说明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5.
当前,行政公益诉讼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这一制度使行政机关受到具有强制力的监督,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支持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不仅有法理、宪政的依据,而且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积极着手构建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支持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之举,使国家、社会的利益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6.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哲学和逻辑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自古以来,分歧就很多。到了现代更是由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变得越发复杂。本文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物理学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这个问题,阐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人的生存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变得日益重要。为此,我国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介绍国内对“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小企业的概念;说明了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探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以及小企业在实施该制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49.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大势所趋 ,是知识时代的需要 ,是信息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专题培训、岗前培训、在岗教育、参观学习和全民教育等多种方式 ,学习图书馆建设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技能 ,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WTO知识 ,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技能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50.
李颖姣 《齐鲁学刊》2006,3(5):122-126
“经验”与“必然”在传统哲学中的对立,引发出我们对“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如何获取其普遍必然性”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把一切先验的东西拉回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将对“先验”的无意义追问搁置起来。这种做法体现在他的哲学中就是:搁置了对“需要”必然性的追问,将其呈现为人类现实的解放运动;把充分彰显于生活中的人的“现实的需要”,作为更根本的动力源,承接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历程。由此,“现实的需要”以其独特的客观性,为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提供了牢靠的必然性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