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61.
王俊 《兰州学刊》2006,(9):9-12
尼采深入地思考了虚无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案。在尼采的哲学中,上帝之死、形而上学的崩塌和虚无主义构成三位一体;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价值重估和超人则构成了与前者的对抗。但是,尼采是否有效地克服了虚无主义呢?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的内在关系逻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指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尼采。  相似文献   
62.
A certain pathos of temporality is at the core of Nietzsche's critique of reason, and it is this pathos that motivates his questioning of the Western discourse of values and of valuation. The well‐rehearsed Nietzschean thesis about the decline of values in modernity – nihilism as a kind of character fault of the modern personality – builds in effect less upon the values themselves (whatever these might be specified as) than upon a certain evolution in the human subject. An evolution in the subjectivity that has turned humans around from what Giddens (perhaps misleadingly) called ontological security towards their evolving capacity to navigate an unknown future and negotiate the values that flow from i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monstrate how Nietzsche's notion of modern subjectivity is in this sense inseparable from our negotiation of values over time; inseparable, in other words, from a certain axiology of time. Critically, it is not nihilism that is Nietzsche's primary concern – as so many read him – but rather his notion that values are inhabited by their own contingency: namely,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their own exhaustion. For Nietzsche, the critique of morality is a particular case of his critique of values. All evaluation, all practices of conceptualizing, determining and applying values fits into the kind of genealogy Nietzsche carries out on morality. For Nietzsche there is an inseparable link between the supposed essence of value and the temporal field in which their rise or decline is experienced, and bemoaned.  相似文献   
63.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4.
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并由此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本文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是麦金太尔与尼采的关联、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评以及麦金太尔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5.
王利平  陈嘉涛 《社会》2018,38(6):91-124
本文着重考察齐美尔个性观在其生命哲学中的展开。以个性观在德国思想史中的演变为线索,追溯了自文艺复兴经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再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之后的一系列重要变化,集中讨论了尼采--作为生命哲学的最初阐发者--的贵族理论是如何影响齐美尔的。尼采笔下备受推崇的个体,在与世界整体相剥离之后,失去作为类存在的归宿感,这也是齐美尔探讨现代个性如何持存的起点。齐美尔在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分工、艺术创作之形式的转变以及个体生命时间的展开(尤其是死亡的意义)等不同的层次上,对以生命为立足点寻求个体自我的统一作了深入论述。文章最后回应了韦伯和卢卡奇对齐美尔的批评,笔者认为两者分别从理性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反思了齐美尔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66.
鲁迅的尼采式“反启蒙的启蒙”的个人主义具有启蒙与反启蒙的两歧性以及“排众数”与“觉民众”的内在紧张,其以“超人”为典范的“立人”理想难免带有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虚渺。五四以后,从《娜拉走后怎样》起,鲁迅开始疏离尼采及其早年任个人、重精神的启蒙主义,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尼采的个人主义位于现代思想光谱的左右两极,作为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的批判者,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矫正与补救现代性的方案。鲁迅是一个启蒙者和现代性批判者,他批判“至偏而伪”的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而冀望于20世纪新文明。当鲁迅的尼采式个人主义幻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供了可替代的人类解放的新理想。  相似文献   
67.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美辩护,肯定人存在之合理,给予人生存之希望,因此,应以艺术打破枷锁,救赎人性;阿多诺呼唤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强调艺术以审美幻象拯救真理性内容,以其谜语般的审美形式疏离社会,因此,应通过反艺术实现对外在异化世界的否定批判,救赎人性。但无论是尼采的肯定式超越抑或是阿多诺的否定式批判,艺术都没有在其中获得除审美幻象以外的任何实质性基础存在,这也就注定了二人救赎之路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的苍白无力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68.
论尼采的酒神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神精神是尼采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论述这一概念的提出、含义及其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认为这一概念的主旨在于提倡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即积极肯定人生,尤其是肯定生命的非理性方面。这一概念与尼采哲学的其它重要概念、原则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精神贯穿于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中,是尼采哲学的核心、“精髓”。  相似文献   
69.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70.
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是从发现“上帝死了”产生的。尼采主张通过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来克服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学说和超人学说 ,开启了肯定“生成”和“生命”的价值视界 ,它对“生命之爱”的价值设定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叛 ,是告别或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卓越尝试 ,对今天克服虚无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