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罗俊丽 《兰州学刊》2009,(11):39-42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酒神精神的概念出发、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疏导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影响着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并且从尼采自身洋溢的酒神精神的光辉对酒神精神进行阐述与褒扬,从当代视角对酒神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评论。酒神精神从肯定人生的痛苦和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酒神精神作为希腊悲剧的内在实质,阐释了生命苦难中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由此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2.
生命自由是庄子与尼采哲学的主旨。从比较视域审视,两者的生命自由都立足于生命本体的观照,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自由。但因各自所处时代、地域与文化的不同,他们的生命自由思想在缘起、内涵解读、实现方式以及终极诉求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呈现出截然反差。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的批判,尼采提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必须倚赖音乐-悲剧-神话三位一体的重生.在酒神音乐之中,个体直达生存之根本,这种审美现象拯救了希腊人的悲剧性的生命观,重新赋予生存以意义.尼采认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同样建基于主体的存在意识与生命意志,从而在音乐精神中重返自身的民族神话,这种建构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74.
尼采的《扎拉斯图拉如是说》站在男性的立场上,颂扬永远发光发热的太阳,赞美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批判固步自封的末人情怀,呼唤人类超越自我,走向伟大的正午之阳,散发出一种粗犷有力的男性美学精神。其中赞美永远勃起的太阳,深爱大地的太阳,伟大的正午之阳等内容,对于矫正女性主义风起云涌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5.
韦伯认为,在加尔文教区资本主义自发产生出来,从现象的层面,加尔文教促使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对资本主义产生的源起,是否有比加尔文教更深的动力,韦伯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直接思考。如果将韦伯的加尔文教促使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延伸到没有加尔文教就没有资本主义产生,韦伯也没有这样的立论。韦伯的本意在于,以加尔文教促使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特例说明:从精神类型对自然的支配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具有本真性。  相似文献   
76.
梵澄与尼采     
二十世纪前期关于中国出路的思考从各个方向汇成两股合力,那就是西化与保守,尼采学说就是这西化力量的重要一支,它以个人主义和价值重估为支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典价值尺度,与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道共同承担起“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化话语权.徐梵澄在鲁迅直接影响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首译了《苏鲁支语录》等四部尼采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首次梳理了“文化大家”梵澄与尼采的密切联系:梵澄翻译尼采前的国际尼采热和中国学界对尼采的初步介绍;梵澄翻译尼采的具体事因,尤其是来自鲁迅的督促;梵澄对尼采学说的认识和辩护;最后亦包括梵澄所译印度哲学思想对尼采的超越.本文意在阐明梵澄所译尼采对中国思想史乃至时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拓荒意义.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两个哲学命题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对解构主义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证明解构主义理论中对于作者权威的解构以及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基本观点皆可自尼采对理性以及宗教的解构中找到根据。因此,可以说,尼采是现代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78.
为了在基督教文化破灭之后为人类的有限生存找到无限的精神寄托 ,尼采企图利用机械论和概率论的原理推导出“永恒循环”的哲学理念 ,以作为“酒神精神”、“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并将其称之为“肯定生命的最高公式”。但是 ,如果我们从概率论和热力学的角度来同时考虑这一问题 ,那么这一假说便陷入了一种时空关系上的悖论 ,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9.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80.
尼采与荷尔德林都认为研究悲剧要从直观着手,但在尼采那个时代直观理论还远不够成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悲剧的诞生》“写得很糟,笨拙,艰苦”(尼采语)以及难于理解的状况。当代现象学的发展可以弥补尼采当年找不到合适的理论资源和表达方式的遗憾。运用现象学理论尤其是现象学中的视域理论、悬置理论,可以更清晰、更深刻地解释希腊悲剧中歌队的作用、酒神与日神的本质、悲剧英雄的命运与牺牲的缘由,以及悲剧的本质、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等这些文艺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