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2.
Ontology是关于存在(即存在者)的学说和原理,可以将其笼统地翻译为存在学,它由几种不同的问题视域构成:基础存在学,本质存在学,存在方式存在学等。本体论即本质存在学,它是Ontology的一个传统的问题视域,它追问世界和事物的“什么存在”,即世界和事物的(终极)本质。  相似文献   
43.
马克思哲学以对象为基点,以实践为特色,因而是一种超越传统本体论的物质本体论;实践内涵的科学规定和地位提升,使其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和超越旧哲学的关键;发挥哲学的实践指导功能,谋求人类解放,达成真善美的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指向,彰显着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4.
旨在以道士培训教程的变化为例证,说明中国传统的知识论及与其相配套的本体论被现代性的知识论、本体论所取代的一种可能的方式。通过比较宋明以后出家道士的宫观教育教程、火居道士的家族教育教程以及A市道教学院所代表的现代学校教育教程,提出现代学校教育教程所体现的是以“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论及其相配套的二元论本体论,与宫观传统的“戒律威仪”教育和家族传统的“科仪技艺”教育所体现的多层次一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的引进对道教来说无宁是革命性的,而这一革命性的举措的原因,文章申论,是现代国家体制所建构的后传统社会所培育出的过度亢进的反身性及其衍生的论说强迫症。  相似文献   
45.
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性",在哲学的范围内是一个假问题。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仅仅在科学视野内有效。实践本体论批评者大都未曾超出一种外在式的思考方式,即设定外在于实践的视角,从而有所谓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和属人的自然界的匹分。这一匹分恰恰先行地解构了使本体论赖以成立的逻辑条件即视野的绝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逻辑矛盾。马克思哲学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确立了第一原因,而且在现代本体论意义上把这一终极的原初基础奠基于人的存在——实践,从而为人的实存与本质的历史分裂和历史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46.
陆学是在综合儒、道、释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它的本体论思想明显受到了禅宗本体论的启发,但是它又不同于禅宗本体论,它仍属于儒学范畴,儒家学说始终是陆九渊学说的核心、中心,是体,禅宗一直是陆九渊学说的外壳、外层,是用,陆九渊学说的这种“儒体禅用”的实际状况,使得其显现出近禅不是禅而是儒学的本来面目,是吸收了佛禅思想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47.
存在于言说主体审美想象性体验情境之中的文学语言, 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诗性特征, 言说主体行走于其中, 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言说主体生命情感体验的意义世界, 从而将言说主体与宇宙、 天地和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来, 建构出一个言说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的独特世界, 从而使得情性本体成为文学语言诗化意义的生成维度. 宋词艺术中的文学语言, 也在词人的意指性创造实践活动中,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 并为词人提供了一个意义存在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8.
This article aim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German philosopher Helmuth Plessner (1892-1985) enables u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tial presupposi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elepresence and virtual reality, than we can obtain through interpretations that start from a dualistic, Cartesian ontology. With the help of Plessner's concept of "excentric positionality', developed in Stages of the Organic and Man (1928), Hans Moravec's Utopian claim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disembodied existence in cyberspace are criticized and an alternative, more adequate interpretation is present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rporal "poly-excentric positionality' that is inherent in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telepresence and virtual reality, radicalizes the existential " homelessness' which characterizes human life.  相似文献   
49.
“太一生水”的“太一”是郭店《老子》的“自然”之“状”,又与北极星有关,是主客体相融的“自然”。与“道”也 有区别。“太一生水”可以在先秦和汉代的文献中找到旁证。“太一生水”的逻辑生成系统是是本体论生成,与《易》学 象数、方向、五行生成系统不同。但可在象数系统上投射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50.
在中西方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希望本体论和实践一元论一步步地冲击了传统体系的自然本体论,一重重地阐发了马克恩哲学的原本精神;我国哲学改革中提出的社会关系本体论、理想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从不同侧面阐发了马克思哲学的丰富思想。所有这些,经由实践本体论的提炼和综合,使实践本体论成为最富成果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