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转变,从发展历程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由“抽象的人”的学说到“现实的 人”的学说的转变;从解释原则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单一的人道尺度”到“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的转 变;从总体性质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由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2.
李欣 《河北学刊》2004,24(3):44-47
本体论的原初意义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形而上学的特性,这就意味着它必然是理性的超越用途。在理论理性的任何超越使用中,都会发生辩证法,从而使理性处于辩证困境之中,本体论也不例外。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彷徨追寻,本体论最终转成了认识论,这成为了拒斥本体论的先声。在康德哲学中,实践理性领域的开辟为本体论的辩证困境提供了转机。  相似文献   
63.
数字化:电影美学视域中的价值拷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在纪实之外还存在“奇观本性”,电影美学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数字技术直接继承前期技术主义传统,为艺术家发挥想象表情达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引起了电影制作方式的变化,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数字技术“颠覆”了电影本性。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电影之间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它们完全可以共存和互补。  相似文献   
64.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omparing web survey tools. We believe that this approach will help shape the design, development, deploy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based health interven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evaluating web survey systems will enable the developers of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identify, select, and use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relevant survey tool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included survey methodologists, computer scientists, informaticians,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specialists, educators, evaluators, clinical practitioners, and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ers, who together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ontology to describe the electronic survey domain.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survey ontology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tail lessons learn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eb survey system evaluation framework.  相似文献   
65.
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树程  崔昆 《社会科学》2006,(2):180-185
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争论的焦点。“自然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根本点在于必须符合“人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内在逻辑,即“X 为主体是X具有内在价值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同时,“主体性是主动性”应该是判定某实体是否为主体的标准,现代科学已证明自然生命体存在着主动性即主体性,因而自然可以成为主体。“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符合“人具有内在价值”成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激情本体论既不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也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而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种有益探索,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7.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68.
逻辑实证主义坚持内在论的立场,以命题意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为方法,力图在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严格划界,以此拒斥形而上学,把哲学变成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这种立场、方法和哲学观是以怎样的本体论作为其基础的呢?逻辑实证主义坚持的是一种经验的实在论,或者叫素朴实在论,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在者的承诺的本体论,而不是关于在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表现在它的名词化的语言观中。  相似文献   
69.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0.
“有生于无”是先秦道家哲学的的主要命题,构成了老庄哲学的本体论根基,之后,魏晋的玄学家们更是对这一命题津津乐道,中国传统哲学的集中体现-宋明理学也时时浮现出“有生于无”的影子。尽管“有生于无”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流派的思想家那里,其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不同否认的是,这一命题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横亘中国古代哲学之始终,绵延二千年,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思维建构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哲学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