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81.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以古代文献为基本素材,探讨了先秦时期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发现了早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存在的3种私家园林形式:平民园圃、贵族私园和隐逸式自然山水郊野园。按文章的研究结论,中国私家园林出现的时间将由汉代提前到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8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84.
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子的写作理论中,有关写作方法的总结,成就突出。本文主要论述了诸子提出的“假物取譬”、“持之有故”、“以名举实”、“类取类予”,“辞达言文”、“无端崖之辞”、“修改润色”等7种写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5.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6.
对于《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一句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有三种见解:(一)“越若来”为“于顺来”之义;(二)“越若”是语词;(三)“来”即是“来年、来月”之“来”.实际上,“越若来”不该解释为“于顺来”,而“越若”于此亦非语辞,“越若来”应是连动结构,“越”为踰越之意,“来”为至之意,而“若”则为承接连词,将两个动词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7.
传承和发展儒学是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要吸收借鉴儒学,就必须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儒学。先秦儒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本精神、和合精神、自强精神三大方面。这些精神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8.
In recent years , China has a-chieved series of new findings and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seismological archaeology in the prehis-toric and Shang Zhou period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n important th...  相似文献   
89.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见,各家尚有不同意见。西周金文已可肯定有叹词( 、乌虖、 、已),唯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均有限。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中计有30个叹词,出现261次。就出现频率看,除"呜呼"很多见,"於、咨、嗟、俞、噫、嘻、嗟乎、吁"略多见外,其余各词均在10次以下(多数只一两见)。就分布看,除"呜呼"见于七部典籍,"吁、嘻、嗟"见于四部典籍中外,其余各词基本只见于一两部典籍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典籍的角度看,《尚书》(10词109见)《诗经》(12词90见)是叹词个数和出现频率均很高的两部文献,《庄子》次之(10词31见),其余则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90.
"和谐"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最初主要是从音乐的和谐转换而来的,它的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儒家所说的"和谐"是以宇宙的和谐为逻辑起点,以个体的道德自律为心理前提,以礼乐制度的建立为维系手段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只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基础上的一种道德理想,它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所谓和谐社会的建构,仅仅依靠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是不够的,只有先从改善民生、健全民主与法制入手才是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