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71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学史最后一个十年里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胡风的编辑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风的编辑思想核心就是强调自觉突入现实生活的主观战斗精神 ,也即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以及主张客观现实和创作主体感情的融合统一等 ,以此来校正和调整文学创作上的不良倾向 ,使七月诗派能在这种编辑思想的烛照下 ,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2.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自然界是关丽的、具有个性、可以与之交流,但弗洛斯特则以为自然界具有毁灭性且冷漠无情;后达尔文主义诗人认为宇宙是永恒的,人类与其的斗争是徒劳的,可弗洛斯特则常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设置屏障,赞美人类与后者争斗的勇气。  相似文献   
23.
在毛泽东诗词中,“山”是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在毛泽东公开发表的50首诗中,写到山的有33首,大约用755个“山”,提到了我国的36座山名,这些山这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那么,毛泽东诗词中何以多“山”呢7“山”象征着什么?又给毛淬东以何种启示呢?文章做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24.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毛泽东诗词的国际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自20世纪问世以来,其翻译语种之多,发行数量之大,读者层面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只就其在国外的影响从四个方面谈些浅见。作者指出:毛泽东诗词是世界感受毛泽东的传奇人生和新中国巨大变化的艺术窗口;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充满对人民命运和弱小民族博大深厚的人文关怀;它的诗学意蕴和哲理内涵,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它是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形式与现代社会生活完美结合的诗歌精品,是向世界交流中华文明的视窗和桥梁。  相似文献   
26.
魏晋南北朝诗坛模拟袭用之风盛行,诗人在模拟与重复中感受并彰显诗歌形式美的各种要素,对于促进古典诗歌走向成熟以及诗歌意象的形成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因模拟袭用之风推动,魏晋南北朝诗坛出现了数量众多分别在内容、情境、语言、风格诸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诗篇,甚至导致传播过程中某些诗篇署名的混淆。探讨曹植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的相似,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27.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是一部少有的西夏诗集。这部诗集出土于西夏佛塔中 ,从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可以看出 ,在西夏王朝儒释二教也业已合流 ;诗集中有不少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文 ,由此也可看出西夏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并无二致 ;诗集的装订方法比较独特 ,它可能是早期的线装本。  相似文献   
28.
赵心宪 《河北学刊》2007,27(6):131-136
"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还作为现代诗学文体论形而上认识的诗学概念等,含义多重。重新梳理抗战诗歌朗诵运动史料,阐释有关"朗诵诗"论争中的各种观点,可以观照朱自清"新诗中的新诗"论断的依据及其诗学价值,并明确"朗诵诗"文体形式"诗的语言"建行所体现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29.
拜伦主要选择《圣经》故事中的英雄和女性题材进行创作。尤其是对失败的英雄和年轻、驯服、善良、美丽的女性,拜伦更是偏爱有加,其诗歌中充满了对英雄的赏识与同情,英雄的复杂心情在诗歌汇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英雄虽败犹荣的感觉;拜伦笔下的美丽女性神圣、纯洁,仿佛他们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各个出神入化,有血有肉。拜伦利用圣经组诗《扫罗王的最后一战之歌》、《耶弗他的女儿》、《致伯沙撒》来体现他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苦闷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0.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7,20(3):39-41
李白乐府诗中拟代弃妇、思妇、勇妇、女仙等女性立言,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对负心人的怨愤,对自由的企盼,使女子摆脱心理束缚,畅言心声,抒写女性情感历程。而这些代言诗的出现,与李白深层心理机制以及乐府诗同题创作的承继性、儒道思想中的女性意识等原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