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778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红楼梦》问世后,随之诞生了似乎永无休止的各色解读。家事说是小说流传初期,清人以当朝历史人物敷衍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而产生的种种说法。论及原由,与小说发展历程以及在小说审美过程中一直不脱历史观念有关。清人周春代表了当时正统文人对小说与历史之间界限不清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62.
茶作为符号媒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这个诗礼簪英之族的有闲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叙述着豪门的生活时光和心灵细节。它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更是一种隐蔽的文化符号,暗示和显现着贾府中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主子和丫鬟之间都透着严格的身份和等级的意味所指。茶符号的媒介功能传播和扩大着人际交往信息的空间,调理着微妙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符号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3.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4.
明清世情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要特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补经史之不足,《金瓶梅》与《红楼梦》堪为其中代表.二书中涉及宗教文化的描写带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反映出当时民间信仰与实用功利的关系,同时塑造了不少逐利鄙俗的师尼僧道形象,亦是当时释道逐渐衰落的真实写照.而与人物家庭相关的婚丧习俗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各种形态的婚事描写、完整周详的丧礼叙述等,均反映出明清时期真实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5.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4,20(6):132-136
从生命本体论、生命认识论和生命价值论三个层次破读《红楼梦》"好了歌"及"解",分析曹雪芹文化反思意识生成的原因,检讨《红楼梦》语境中"他乡"、"故乡"概念的意义隐含,推究出曹雪芹诗性加神性的人生理想及对"人"的终极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6.
王琳 《文史哲》2007,(4):111-119
红色经典文学沿袭了左翼文学中的诉苦笔法,同时契合了诉苦运动的技术机制,在特殊年代参与了阶级苦从个体经验到意识形态的生产,也记录了诉苦运动的意识过程。红色经典文学成为研究诉苦运动历史过程的一种思想史料,它承载着历史时刻的思想状态,往往又具有完整的历时演化轨迹。不同年代的红色经典作品,显示出诉苦运动的操作手段逐步升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政治意识与人性的悖论、融合-解读《红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复杂微妙。文学既不能单纯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又不能成为脱离生活意义的纯文学。产生于特定年代的《红豆》既囿于一定的政治环境 ,又对人性有所丰富和发展。为此应给予《红豆》客观的评价。在题材上 ,既是对 30年代“革命 +恋爱”主题的延续 ,又是对十七年文学中 ,描写革命战争或现实生活 ,迅速及时地配合政治需要的文学主潮流的一种背离  相似文献   
68.
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支新芽。在国家政策引导、推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推进我国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一是加强红色旅游理论研究,推动红色旅游理性发展;二是加强政府的管理与引导,规范红色旅游市场;三是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让老区人民真正受益;四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提高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五是在原有红色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69.
杜景华 《学术交流》2001,(5):118-13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为我国学术的转型期.这里不仅包括着学术主题的变化,也包括学术研究由综合学科向各个单科专门化方面的发展.真正意义的红学应该说是从世纪之交的三位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人的参与而正式确立起来的.20世纪红学,是由几次大的高潮连接起来的一是世纪初新红学之建立,二是50年代之批判红学,三是70年代红学热,四是八九十年代之多元化红学新潮.以小说为研究主题也只是一个过渡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史学、文学、哲学、经济、社会学以及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便逐渐各自成为专门学科,各类专家也便相继出现了.将50年代红学称之为"批判红学",将70年代的红学称之为"政治红学",还算是比较切题的.到了80年代后期经济大潮袭来之后,不论红学研究队伍还是研究者的知识积累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能固定地认为只有考证本子和作者两个问题才是红学,红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它不仅包括有史学、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文化学,辽包括文献学、版本学、谱牒学等.  相似文献   
70.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