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82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1511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博弈论视角下的个体道德行为形成过程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象知行不一是我们在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本文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从理性人的角度说明知行不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恰当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与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相配合,制度在理性个体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人类文明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解读和审视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对20世纪人类社会各种发展理念的整合和超越,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崭新结晶;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人类发展的终极诉求,深谙人类文明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科学发展观将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3.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发生特点、发生形式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这一周期率发生的本质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5.
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分析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思想演变过程入手,探讨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两个发展趋向及形成原因,总结毛泽东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首先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随后探讨了美国创新政策演变历程及其特征,然后分析了美国创新政策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为中国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9.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110.
王维常乐于禅,禅宗哲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方法论内化成为王维的审美追求,外化则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而其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明秀的诗境中既有宁静的画面又有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中透出幽深。受南宗禅“不立文字”的影响,王维做诗追求言外之旨以期达到对文字的超越,这使得其诗超旷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