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入大传统成为必然 ,而“以声为用”是这一过程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12.
猃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甲骨卜辞中就对该族的活动情况有所记载,传世典籍中对猃狁的记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对猃狁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采用历史二重证据法,利用传统文献和金文中的材料对猃狁在先秦时期的情况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解析《诗经·卫风》中展现的卫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卫风》因较多为情诗,古往今来的史学家对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乱世之音"、"靡靡之音"上,而对诗歌中折射出的卫国经济生活、婚恋习俗等关注甚少。鉴于此,该文试图通过对《卫风》中有关社会经济描写的关注,顺着卫人的眼光与思维,撩开卫国经济发达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祝辞系文学属于文艺诸形态尚未完全分化的《诗经》时代,与原始巫术宗教结合紧密,具体表现为祈祷、祝颂、诅咒等多种特征。周初祝官制度对《诗经》祝辞系文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诗经》中的祝辞系文学体现为两种样态,一是全篇为祝辞,二是包含祝官活动和祝辞成分。祝辞系文学之根源及兴盛时期在西周春秋,随着原始宗教信仰的淡薄,祝辞系文学由正统地位跌落回民间形态,并与愚昧迷信结合在一起,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登上正统文学的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16.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5,(5):297-300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17.
戴震的《诗经》研究与前贤、时贤相比,除了具备传统治《诗》方法的训诂字词、疏通章句以外,还善于运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方法。例如:注重因声求义,善于归纳义例,利用金石材料和语法修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特点,这些方法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诗>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集传>和<朱子语类>两部著作中,在语法学、篇章语言学和音韵学方面都有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在汉语研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十三经注疏》将《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一句中的“雨雪”释为动词“下雪”,通行的诸多注译本和教材也都如此解释。但从训诂学、语法学及《诗经》自身体例等角度分析,“雨雪霏霏”中“雨雪”应为名词,即“雨”和“雪”之义,“霏霏”为形容词,即“雨雪盛貌”。此外,考《诗经》其他7处“雨雪”,应释为名词的为《邶风·北风》“雨雪其雾”与“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车》“雨雪载涂”中的“雨雪”;应释为动词“下雪”义的为《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和《小雅·頍弁》“如彼雨雪”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与“雨雪浮浮”中的“雨雪”。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特别感兴趣 ,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诗经》中灵性思维的深刻认识 ,主要表现在他对《大雅》的思维模式的研究上。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果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