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8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890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2.
苏联共产党党内长期过度集权 ,缺乏民主是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联共产党就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提供的历史教训是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把党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党的代表大会上来 ;搞好党内民主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内监督机构。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14.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15.
许刚雁 《阴山学刊》2007,20(1):81-84
德国在二战后被分裂成两个国家,就其外部因素来讲,是由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合作政策在战后逐渐走向对抗并导致冷战的产物,是外部力量施加于德国的结果,而在走向对抗的过程中,美苏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冲突,是导致德国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基地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还取决于多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运行机制。当前,运行环节的薄弱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该论文从基地建设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运行机制出发,阐述了陕西关中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中,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分别从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分析研究了中观产业组织模式的几种形态,包括:“车间型”、“订单型”、“合作社型”、“协会型”、“飞地型”。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其中反腐败制度的建设颇有建树 ,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国共产党内、苏维埃政权、工农群众的监察制度和财政经济领域的审计监察制度 ,对于保证党和政权机关的廉洁性起了重要作用 ,并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圈经济腾飞的保障。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和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苏锡常都市圈应跳出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圈子,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有强大竞争力的次级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大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