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国内三种陶诗译本各有特点.方重先生首译陶诗,他的<陶渊明诗文选译>使英语读者知陶;谭时霖先生译本<陶渊明诗文英译>是陶诗忠实而灵活的译本和文化翻译的力作,使英语读者好陶;汪榕培先生的译作是韵译本,他的<英译陶诗>使英语读者乐陶.对陶诗中"道"有不同理解和译法乃是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82.
中国文人的"独善"往往表现在"逸乐"中,而"逸乐"在西方的美学观念里与"颓废"相对应。逸乐作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歌中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陶渊明开创的是乡村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白居易开创的是都市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世俗的融合。逸乐是生活的艺术,具有现代性的永恒之美,不仅对于古人重要,对于崇尚休闲的今人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3.
陶、谢以开放式结构参与到后代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与特定世态与心态的文人展开对话与交流。但东晋至南宋,由于时代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接受者品位素养的高下,陶、谢的文学地位互有消长,陶诗由隐晦而日渐显扬,谢诗则从备受赞誉而遭损毁。陶、谢在各历史时期褒贬毁誉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影响下接受者期待视野的递嬗。  相似文献   
84.
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而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不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85.
鲁迅的陶渊明研究方法论,既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是社会论、阶级论的统一。鲁迅论陶之方法论,源于其早期的文学史观以及其人生态度、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6.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演绎了建功立业、痛苦抉择这些生命主题.他将"自然"融入诗歌的创作理念当中,将玄理变为日常生活哲理,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他以清高的个性,率真的品格,对人生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展现了广为咏叹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