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精读课是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以谭恩美的作品<母语>为教学实例,介绍如何依托课文,结合"3+3"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即"视、听、读"三种语言输入渠道,和"说、写、演"三种语言输出渠道相结合,开展多方位教学活动,培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2.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33.
湘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作为湘系官宦子弟,谭嗣同最初对湘军有着一种朴素的认同感.他赞颂湘军的功业,崇仰湘军人物并以之作为偶像.但是,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谭嗣同开始打破偶像,对湘军及其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否定.发生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在于谭嗣同放弃了他早年尊崇的"圣人之道",转向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作为清廷维护其封建专制主义"私天下"的工具,自然遭到了谭嗣同的唾弃与痛恨.  相似文献   
34.
清代学者梁章钜晚年创作了<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笔记,其中的山水笔记内容注重实证考据,风格古朴平实,与张岱的山水小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乾嘉学风对梁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杨厚均  胡扬 《云梦学刊》2009,30(1):91-96
对谭谈长篇小说的再考察,在研究新中国一代作家的成长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谭谈长篇小说创作过程是一个生命意识不断觉醒与深化的过程。谭谈的长篇小说创作是20世纪50-70年代成长的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后集体转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36.
法治是区域治理的关键。长株潭区域法治保障机制的理论依据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范理论。针对目前长株潭法治机制仍以强化行政权层级运行作为主要抓手,缺乏相 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机制,存在一些立法立规冲突和法治文化培育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创新长株潭区域法治保障机制应加强法规建设机制、健全立法协调机制、强化严格执法 机制、坚持公平正义机制以及加快法治政府服务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37.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一生著述不辍,著有《国榷》《北游录》《枣林外索》《枣林集》《枣林诗集》《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其中《国榷》是一部反映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这些著作中蕴含着他丰富的编纂思想,即秉笔直书,持之以恒,求真求实,详今略远。研究谈迁的编纂思想对推动谈迁研究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檀道济之死与北府兵集团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檀道济是晋末刘宋初的名将,能征善战。他以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为刘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过程中,他成长为刘宋政权的支撑力量——刘宋兵集团的领袖人物。由于宋文帝对北府兵集团力量的猜忌以及檀道济自己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导致其最终被无罪冤杀。他的死标志着北府兵集团乃至刘宋王朝力量的衰落。  相似文献   
39.
北宋儒学背景下沈括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是北宋乃至整个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位科学家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位儒家学者。他推崇儒学,研习儒家经典,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道,穷理尽性,以民为本;他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北宋儒学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怀疑精神和求理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科学研究,以致于他的科学研究明显带有北宋儒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通过“给故事家讲故事,构建故事讲述情境”的实验,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发展策略,为解决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提出个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