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660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5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安荣 《云梦学刊》2004,25(6):91-9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它既是教学方法的界定,又是生活法的说明,同时又是“真知识”的源泉。从教学论意义上来说,“教学做合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体现的是主体性的教学,同时又是创造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53.
许结 《文史哲》2005,(3):40-47
历代论文赋既是辞赋创作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涵。考察论文赋的创生,与文体论的发展相关,而其中论赋赋的创作,则是围绕着科举考赋制度而出现的。从论文赋的创作理论来看,其主旨显彰于诗赋同源与文以载道;就其创作艺术本身而言,论文赋对文论的阐述与描写,又与赋体艺术特有的描绘性、空间结构与当代意识相关。而论文赋作者主要采用骈、律形式创作,也增添了阅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4.
赵勇 《河北学刊》2004,24(5):81-85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倡导"文化研究"是陶东风近年来的主要观点.但是,由于这种观点没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清理和鉴定,仅仅停留在事实判断的层面上指认这一现象,从而取消了对它的价值判断.所以,把这种姿态或立场带入到文化研究中,必然会使文化研究出现批判精神的下滑、问题意识的缺席、价值立场的暧昧等问题.其结果,可能使中国的文化研究陷入西方文化研究已经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55.
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6.
在汉初确立大一统国家统治思想形态问题上,黄老之学主张兼收并蓄,而其所以可能需要有道和道家的独尊。“小察”与“大理”之分是以道独尊的天道依据,人欲可因论则是道家独尊的人道依据。然而理论和现实的制约使得道家的虚体式的独尊不可能成为理想的统治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57.
齐染时代是陶渊明这一化原型成型的关键而又重要的时期,陶学与陶渊明接受的成就都达到了南北朝时代的高峰。作认为,沈约用大量的史实完成了陶渊明这一隐逸化原型的打造。江淹第一次在学史上对陶渊明的诗风给予界定,第一次认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开创之功,并首次确立了陶渊明的学创作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8.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59.
弱势心态是社会主体在知情意行的综合体验与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心理态度。它不仅会耗损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弥漫扩散后还将影响群体意识,消解积极社会风气。《道德经》作为一部饱蕴丰富处世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其思想精髓对社会主体的“弱势心态”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积极疏导价值。《道德经》思辨主体顺应客观规律和把控自我的哲学思想,具有主体认知的调节价值;《道德经》引导主体调控浮躁情绪、保持内心宁静以及知足常乐的需要体验,具有主体情感的升华价值;《道德经》强化主体的同情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及以德报怨等规范,具有主体行为的矫正价值。  相似文献   
60.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其人生后半段隐居田园期间,更是将陶公作为效仿的对象,写下了大量效陶的田园诗篇。本文拟从气节操守、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诗文及艺术风格方面来论述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