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11篇 |
理论方法论 | 18篇 |
综合类 | 663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103.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1):91-94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104.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03-107
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刘彦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中西方哲学原本有着不同的反思基础:欧洲是以探索知识和主客体关系为基础的求知哲学,中国早期则是以关怀道德修养和国家治理为基础的伦理哲学.故不宜把思路方向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哲学用同一标准划分党派。先秦哲学,特别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特征表明,这种哲学侧重的是人生、社会及以社会伦理为着眼点面对事物运动规律的研究。我们习惯于以唯物、唯心为判断定势,将先秦哲学家划线的做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6.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考察嵇康与山涛关系变化的重要作品,学界以往认为该文出现之后二人即进入"绝交"状态的说法,忽视了历史上关于此文的争论,也未能很好地把握有关当时状况的某些史料,实为误读.联系现存的史料片段,从嵇山二人政治选择、私人关系、人格素质、思想倾向等方面综合解读<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发现,所谓"绝交"只是人们在对文本层累误读中关于二人关系形成的不恰当定位.二人人生选择不同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在个性气质与哲学思想上的差异,从而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趣旨,不能因人生选择不同来判断二人人格的高低,进而断定二人绝交. 相似文献
107.
安秀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3):68-69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 ,主张“创造的考试” ,强调集团成绩 ,淡化个人等第 ,形成自己独特的考试观。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考试观 ,对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张静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47-49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9.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10.
王均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61-66
李贽求道过程中的区分意识、死亡意识、“饥渴”意识、自由意识等,在本质上都是李贽对人之有限性的强烈自觉与竭力超越。凭借这种自觉与超越,李贽始终自由地行进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