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71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5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53.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54.
李峰 《殷都学刊》2002,(1):44-48
受《周易》变易观的影响,干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变化思想,这使他在剖析历史时能够深入事物发展的内部,获得一些迹近真理的认识。从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出发,干宝非常重视学术的教化作用,极力崇儒贬玄。同时干宝也很重视历史的鉴戒作用,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西晋的统治进行了极为精辟地剖析。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干宝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主张,从而为史学在六朝间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5.
沈玲 《云梦学刊》2004,25(2):72-75
鲍照的乐府诗题材多样,思想内涵复杂但又井然有序。既自觉继承了民歌的言情风尚,又弘扬了汉魏之交文人诗家忧念治乱的政治情操。流行于刘宋时期的儒学、玄学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在鲍照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现实生活又引导着他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并进而决定了他的乐府诗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6.
本文依据道儒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述中国古典哲学折射的绿色意蕴。  相似文献   
57.
在韩国历史上的高丽时期,儒释道三教虽然各有发展,但呈现出很强的交叉发展以及融合的面貌。虽然历代君王实施儒教振兴政策的很多,但是他们几乎都崇尚佛教。民间的文人志士身上也深刻体现了这种三教互相融合的现象。这种融合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韩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朝鲜王朝,乃至今天的韩国社会。这对我们解决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8.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59.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60.
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平 《唐都学刊》2002,18(3):32-35
游仙诗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 ,究实质包涵进入仙境和死亡再生两个命题。随着道教的产生 ,游仙诗逐渐走上世俗。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社会巨变中唐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游仙诗走向世俗。其二是六朝与仙小说的影响将遇仙世俗为遇艳。其三是受长生可致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获致长生世俗化为炼丹保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