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32.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3.
《宠儿》作为黑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最有影响的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一反文学文本的常规模式,运用新颖独特的"杂糅"技巧,把对立的文学题材、相反的意象寓意,人鬼合一的人物身份、以及分属不同文学理论的创作方法杂糅合一,使小说产生了变异、突出、陌生化的效果,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34.
白色菲勒斯统治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是导致塞丝弑婴的根本原因,也是把众多奴隶母亲推向杀死孩子边缘的主导因素。奴隶制下黑人女性身体的被掠夺间接摧毁了黑人的男性气概,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被"阉割"状态。奴隶制废除后,身体上获得自由的前奴隶在精神上仍未摆脱白色菲勒斯统治留下的阴影。但黑人女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通过不懈努力进行了权力反转,对白色菲勒斯的解构实现了最后的合围。  相似文献   
35.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6.
作为晚清最早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使用literature一词的历史经验意义无疑具有开创性甚至奠基性。而马礼逊在使用literature一词时的英国文学或外国文学之指涉,与他使用这一概念之时的中国文学之指涉,到底构成怎样一种对应互文之关系,自然也成为检核其对literature一词理解之关键,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马礼逊时代中西之间在literature一词基础之上所初步形成的一种对话关系与历史形态。而在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以及大量往来书札中所提及的literature一词,无论是在西方文学语境中抑或中国文学语境中,均未见显示出明显倾向于近代的、纯文学的寓意,更多则是指各种各样的文献或文本。  相似文献   
37.
马尔克斯、莫里森、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紧密相关。马尔克斯首先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世界,莫里森启用诗意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了非洲裔美国人民的历史和现实境遇,莫言以中国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了民族"寻根"和世界文化的完美融合。三者都采用魔幻元素和各自民族现实结合的叙事策略,强化了世界视野下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具体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需求和社会理想倾向。  相似文献   
38.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其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蕴涵丰富,思想深刻。本研究旨在从黑人传统文化和人物分析着手,运用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异化理论和圣经学说解构与阐释小说主题及意义: “飞翔” ——黑人文化回归和传承。进而阐述黑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美国非裔少数族群生存的重要性和建构独立、 多元、 层次丰富的黑人文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回归和超越的真正含义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9.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40.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