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成以西式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基本思路,开创了在华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82.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立足于社会道义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之刃,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母爱与暴力并置,深入挖掘潜沉于黑人灵魂深处不屈的悲剧精神: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困境,以自己的柔弱和不屈为自己求生存、求自尊、求人格、求希望、求未来。  相似文献   
83.
苦难和困惑是莫里森笔下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感受,在叙事过程中她的审美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莫里森小说几个片段的分析,并将这些片段放回各自文本的语境中,调动多种情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片断与各自文本的主旨或作家本人的思想链接,从而把握其中所暗含的历史、政治、道德和认识因素。通过"审美",每个片段的内涵精神和外延性能都带着美学的韵味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84.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在国内出版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这份报刊有不少基本问题存疑,学界至今仍未能深入地研究。通过研读有关文本及对有关参与者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它的创办发行复刊及编辑出版等有关问题作探讨后得出一些新结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是在马礼逊、梁发等人参与下进行的,它的发行和复刊更离不开华人团队的作用和贡献,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5.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6.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为题材,以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文学语言,将美国蓄奴制恐怖荒诞的一面“写活了”。在作品中,作者因袭了西方文学传统的哥特式表现手法,彰显了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在残忍的奴隶制、极端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性别弱势之三重重压下的艰难奋争之旅,试图激励她们走出历史,审视现在,把握未来。  相似文献   
87.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88.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89.
周亮亮  张小平 《民族学刊》2022,13(7):86-93, 147
听觉叙事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莫里森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声音和听觉的书写,这些听觉叙事不仅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听觉感官体验,而且与黑人民族记忆紧密相连,是黑人摆脱白人主流文化冲击,回归黑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途径。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中的听觉叙事为切入点,探讨声音、倾听在人物回归和重建民族记忆中扮演的角色。听觉意象沉寂与歌声分别代表祖先的缺席与在场;破除种族主义听觉模式,学会因声而听是回归民族记忆的先决条件;因听而思到因听而行的听觉模式蜕变标志人物对民族记忆的反思与重建。听觉叙事是莫里森借助感官想象再现黑人内心世界,重构民族记忆这一创作思想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0.
由于在历史上经历的文化剥夺和白人文化同化的危险,加上白人的选择性遗忘与黑人的选择性失忆,黑人的文化记忆遭遇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危机。针对这种境况,莫里森在小说中矢志不移地建构黑人文化记忆,她的努力体现在其文本的三种功能当中,即文本的记忆媒介功能、见证功能和唤起艺术感染力的功能,这对黑人族裔身份认同及黑人文化与黑人历史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