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91.
《外国史略》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但其著者是谁,学术界疏于探究。本文广泛引用中外文献加以考释,认为《外国史略》的著者当为马里生。  相似文献   
92.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1970年,她的首部关注黑人生活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问世,从此打开小说创作之路。本文以评价理论的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对《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借此展现小说主要人物佩克拉的外在形象、行为、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等,揭示她的不幸遭遇以及悲惨命运,为理解人物形象、解读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3.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4.
另类叙事作为极端化或非常规化的文学表征形式往往会造成阅读过程中作者编码意图的缺位或扭曲,进而无从准确揭示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整体认知图式。本文选取莫里森的经典小说《宠儿》,对文中赛丝杀子这一另类叙事加以聚焦,以说明文学中的极端叙事表征形式并非只是出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性关注,相反,它旨在通过刻意偏离常规的脚本认知规约以实现作品的深层编码预期。  相似文献   
95.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利森在其作品中表现了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成因,并为非裔美国人摆脱精神危机、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通道,即重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促成非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走出历史阴影并创造未来、参与交流与融合并通过超越强加给他们的名字重塑自我身份.这个历程也是打破黑白、男女、个体和群体、南北、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界限、学会包容异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6.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97.
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一系列黑人女性形象——从饱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到传承本土文化、具有群体保护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皆有血有肉特征鲜明,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莫里森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8.
汤婷婷和托尼.莫里森都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的少数族裔女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她们从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整合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的女性叙事话语来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性。她们不仅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和屈辱,更讲述了女性的抗争和希望,以及白色冲击下的无奈和觉醒。  相似文献   
99.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0.
周亮亮  张小平 《民族学刊》2022,13(7):86-93, 147
听觉叙事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莫里森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声音和听觉的书写,这些听觉叙事不仅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听觉感官体验,而且与黑人民族记忆紧密相连,是黑人摆脱白人主流文化冲击,回归黑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途径。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中的听觉叙事为切入点,探讨声音、倾听在人物回归和重建民族记忆中扮演的角色。听觉意象沉寂与歌声分别代表祖先的缺席与在场;破除种族主义听觉模式,学会因声而听是回归民族记忆的先决条件;因听而思到因听而行的听觉模式蜕变标志人物对民族记忆的反思与重建。听觉叙事是莫里森借助感官想象再现黑人内心世界,重构民族记忆这一创作思想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