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235篇
社会学   99篇
统计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从埃及政局稳定、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和政府实行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埃及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出中国对埃及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油气勘探开采和机电纺织等领域;认为中国在埃及投资应有长远目标、充分了解投资政策及其环境等方面,力争获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32.
钱小华  杜伟  任立刚 《民族学刊》2022,13(4):88-94, 140
国家发布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作出大力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具体部署。但现有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组织保障等方面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陷入“优才难育”的困境。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需要优化实践路径。一是培养目标定向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在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上坚定师范生爱教、乐教的理想信念,涵养师范生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职业情怀。二是课程体系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德养成+师知传承+师能培养”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将“向农性”课程有机融入各个课程模块,强化乡村理解教育,助力师范生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工作。三是实践教学融入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建立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技能训练机制和“双导师”制度,深入实施乡村“田野”体验式研究,培养知行合一、扎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教师。四是协同育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定向学校三方协同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给予师范生专业化、个性化和本土化支持,助力师范生成长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良师。  相似文献   
33.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some of the findings from a five-nation study of projects working to re-introduce cultural and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o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work. It focuses upon the work of independent mediators in Anderlecht (Brussels) and Den Helder (Holland) in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students, families, welfare and criminal justice agencies,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employers.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the mediator's role in bringing together the ‘minimum sufficient network’ of professionals and resources necessary to make an ‘intelligent’ response to a problematic situ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meta-professionalism’.  相似文献   
34.
中国官方的翻译培训机构开始于明朝的四夷馆。本为东夷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之后,四夷馆被清朝接收,但是,“夷”字被拿掉,又以鸦片战争为分野,先后改名为四译馆和同文馆。改名的背后或者有来自外族的推力,或者有来自外国的推力。然而,持久的推力是国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因为人民利益才是变革的永恒动力,才是制度文明的落点。  相似文献   
3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迁,高校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为此,高等教育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思想,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世界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厘清高校的产品、消费者等概念,明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突出其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相似文献   
36.
本文详细阐述了教师资格制度的建设与教师培养制度的辨证关系,以及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技能立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确立了"技能立国"的先进理念.其内涵包括: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中的统一协调作用;企业界在发展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受培训者在培训活动中的自主权;注重质量、效能、统一、公平、灵活的培训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38.
39.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have generally emphasized th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program merit, as reflected by the achievement of program objective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asons for deficient performance and, more importantly, what needs to be modified to improve performance. While evaluators do identify performance problems, the identified problems are not always analyzed. Consequently, the information reported to decision makers may be incomplete, inconclusive, and of limited utility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methodology based on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s which can b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defining and analyzing problems which impair program performance. The model can be applied in evaluations where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with inform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program performance and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those evaluation models which emphasize the assessment of program merit. The model also provides a potentially unique cost/benefit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worth of improving program performance (i.e., solving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40.
高等农林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方面的理论和实用技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实施的,旨在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农林院校与大学生村官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点。在分析了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准村官"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人才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锻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为重点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