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86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311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物资调运时间为区间数的最短路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紧急状态下物资调配时间为区间数问题,在经典的Dijkstra算法基础上,通过定义一个算子,把区间数序关系转换成实数序关系,对区间数进行排序,给出了区间数的最短路算法。  相似文献   
52.
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和教育四类基础设施对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具有统计上的显著贡献,在农业及非农生产增长中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继教育基础设施的显著贡献之后,道路对农业生产、电力对非农生产分别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为“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地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3.
“民办公助”模式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一种主要方式。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通过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的历史演变实际上体现出其客观内涵的逻辑回归,只有准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民办公助”的含义,将“民办”真正落实为农民自主兴办、“公助”真正落实为政府适当资金与技术的扶助时,“民办公助”模式的实施绩效才能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54.
日本山梨县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从经济结构上看,表现在就业者的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方面;从基础设施上看,体现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医疗机构以及上下水状况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上;从人的现代化上看,反映在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方面。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55.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中的"在建工程"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这项并账规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操作困难,使事业大账中"在建工程"科目内容庞杂、事业大账每月末工作量加大、同一主体多个账套并存、提交多份报表等实际问题。根据高等学校现行财务管理状况,建议废除《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撤销基建账,将基本建设投资核算完全并入事业账,结束两账并行,实现真正意义的一个主体一套账,同时对应一份报表的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56.
城市能源动力设施系统为社会提供热能、电能等发展动力,城市环境保护设施系统清除社会发展废弃物,提供清洁的环境,两大系统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文章从投资规模、服务水平、质量效率三个方面构建城市能源动力与环境保护设施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通过核算2001~2011年我国城市能源动力与环境保护设施系统数据可知,能源动力与环境保护设施的协调状态不稳定,波动较明显;提高能源生产增长速度、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会大大改善能源动力设施系统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7.
当前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质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基于企业数据检验其对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改善总体上能够显著提高就业创造率,并降低就业破坏率,耦合作用下对净就业增长率产生积极效应,即表现出“创造”效应;分样本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三线及以下城市、内销型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最为明显;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市场进出提升就业创造率,并通过企业调整和市场进出降低就业破坏率。基于主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变化与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对农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23个水稻生产省(直辖市、自治区)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随着水稻雇工工价不断上升和各地区水稻机插秧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对水稻机插秧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水稻机插秧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农业劳动力逐渐稀缺会诱致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大量应用,但诱致性技术变迁机制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和提高农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9.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have become a critical vehicle for delivering infrastructure worldwide. Yet, the use of such a procurement strategy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criticism, as they have been prone to experiencing time/cost overruns and during their operation poorly managed. A key issue contributing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PPPs is the paucity of an eff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for the performance of PPPs to be measured based on their ex-post criteria of time, cost and quality. Such criteria do not accommodate the complexities and lifecycle of an asset. In addressing this problem, the methodology of sequential triangulation is used to develop and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ocess Management Life Cycl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The research provides public authorities and private-sector entities embarking on PPPs with a robust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measure, control and manage their projects’ life cycle performances, ensuring the assets are ‘future proofed’.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Urban greening in Dhaka, Bangladesh is fraught with injustice for slum dwellers. Access to the commons for the enactment of gardening, farming and foraging by the urban poor, many recent internal 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is contested by wealthier citizens, developers and political elite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households within the informal settlement of Korail in Dhaka’s urban core, and a range of stakeholders in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critiques competing policy visions that involve urban greening and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Repurposing the conceptual lense of ‘mobility justice’ to analys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ssue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mobility concerns to just futures for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