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25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从先秦"以言载道"到隋唐"以事娱人",宋前"话"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使用者由政权阶级向普通大众游移,典范与政治教化作用逐步减弱,文化地位由雅入俗。不拘场合和身份的各种"谈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话"的叙事特征和娱乐色彩,使得"话"的主要义项由僵化的政治言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在宋代掀起一股平民文学浪潮,滋生了"平话"、"诗话"、"词话"等众多俗文学类别,揭开了元明清俗文学繁荣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32.
对于《神女赋》的作者归属问题众说纷纭,或言张华,或言张敏,本文针对今人马鸿雁《张华集校注》将《神女赋》归入张华集而作,立足于《神女赋》之文本,重点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与张华、张敏诸作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将《神女赋》归于张敏著作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33.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江西诗派诗论如吕本中的"活法"、徐俯的"中的"、韩驹的"遍参"、曾幾的"慎勿参死句"都与宗杲"看话禅"有着话语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34.
沙院黎话是广东茂名市电白县沙院镇流通的闽语。沙院黎话共17个声母,48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心、生、书等声母均读边擦音 、文白读影响调类分化等。其主要语法特点是“俭”作男性名词后缀。用“糞pun^44”表示被动,用“贝poi^44”表示处置等。  相似文献   
35.
华岗编著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奠基之作。华著之前的诸多综述近现代史著作多属资产阶级观点,详于史实陈述而较少史论分析。华著与张闻天的现代史著同属以马列主义观点编撰的开拓性著作。华著比张著的结构更为完整。华著的特点,把近百年的斗争看成是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两种斗争紧密结合的发展史,并没有把谋求社会解放的革命运动单纯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华著在评论中国近百年革命运动时,总是放眼世界局势,把握住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特点。华著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论证封建社会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36.
华岗在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是新中国大学学报的奠基人,他主持创办的《山东大学学报》,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新人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东大学学报》的创刊发行,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还专门为毛主席订阅《山东大学学报》。华岗为学报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37.
《花月痕》是晚清早期狭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对感情的抒写、对主人公命运的阐释、对眼泪与死亡的沉溺都值得我们关注。《花月痕》作为晚清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小说,一方面承续了古典传统才子佳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飘零的末世时代的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而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文本,它又已经与以“五四”为界线的现代意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8.
王莽即位后,对匈奴采取一系列错误政策。首先是更改匈奴名号,其次是分封匈奴十五位单于。简牍中不仅记载了这两件事情,而且还补充了非常重要的细节。  相似文献   
39.
<镜花缘>中的天朝女试是李汝珍理想的科举:不以八股取士,而以诗赋选才且不论官职,考生博学多才,考官清廉识才,考规宽厚优遇,充满人性化的色彩.女试以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为蓝本,表现出作者对博学鸿词科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40.
王盛恩 《南都学坛》2003,23(5):26-30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