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306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150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晚清时期,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关注西政和外国史地学的编纂,王树楠是比较早的专门编纂欧洲史学之人。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变易进化的观念,继承发扬传统史学中治史之鉴戒传统,积极向国人介绍古希腊和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推动了变法思潮的发展,并积极主动地从中西比较中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82.
鲁迅与扬州学派有着或显或隐的渊源关系.鲁迅的金石学研究,得益于王念孙的音韵训古;鲁迅轻儒重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启于汪中,或与汪相契合;鲁迅研究古小说,与焦循的戏剧理论相关联;而阮元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他的金石著录,他的文学观点,都曾为鲁迅所关注,在鲁迅的思想与著述中留有印痕.  相似文献   
83.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论王希杰修辞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希杰修辞学研究和修辞学观点的嬗变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精神,浸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揭示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王希杰修辞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以非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在对传统的“修辞立其诚”原则的重塑和“得体性”原则所表现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85.
本文主要探讨王阳明的生死智慧,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惧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从而大悟"良知"之旨,实现了"昼夜生死"之体知;阳明子还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既要求人们为道义、事业而勇于献身,又要求人们应该保身全生(性),不要为取外物而伤身害命。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于"有无"问题的讨论起于老子,而止于王夫之。王夫之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老子"有无"观及境界形态哲学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儒家实有思想为思维基础,辨析老子以"有无"为核心的境界形态思维方式,赋予"有无"以实有的哲学意义,论证了儒家实有形态的境界观和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87.
宋道贵 《兰州学刊》2008,(11):17-20
王阳明的良知教以人之道德实践作为归宿,即良知作为人先天的道德意识,它是判断一切现实是非善恶的标准,顺良知之发,则一切行为无不合天理,由此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为学问的主脑工夫。而另一方面,当王阳明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时,良知又超越了作为心之本体的存在形式,上而为“造化的精灵”,它“与物无对”,它“生天生帝”,天地万物都以之作为存在的基础与本质,这样在存有论的意义上良知就成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88.
王安石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优秀的教育家。王安石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推行新的教育内容和考试制度、强调学习和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9.
王朔由小说《顽主》开始塑造了一批"顽主群像",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被认为是社会沉渣的顽主们,并非如大多数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玩世不恭的痞子,他们的肉体在地面上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在半空中悬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的痛苦徘徊。  相似文献   
90.
赛妮亚在<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一文中指出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问题,即"欲望化写作与小资产阶级情调","个人悲观和虚伪的艺术"及"追逐时尚".而本文认为王安忆一直是一个严肃关注人内心世界的作家,她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贯穿她写作的始终,因此有必要对这样一位创作时间跨度长、数量多、风格多变的作家评价时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