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544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义,但还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郑玄礼学的历史依据、现实针对性和以《周礼》为核心 的政治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郑学的所谓“非学术”意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2.
闻一多的诗歌意象有两类 :一类充满“古典”气息 ,笼罩着华宴的芬芳和沉醉的诗意 ;另一类裹挟“现代”色彩 ,流转着天地间变幻的风云。诗人进退在“古典盛宴”和“现代窗口”之间 ,用两类意象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闻一多笔下的审美意象 ,其生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63.
《说文》正字与所附重文的字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异体字关系,还有同源字、同义字、同音字等情况。这种复杂的字际关系一直存在于后代的字书中,使得汉字收录的原则不够明晰。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与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于汉字构形理据与记词功能的考察,二是对于书写风格与体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64.
《字与画》是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系列论文中的一篇。这是一篇现代书论 ,在该文中 ,闻一多运用现代艺术理论和最新的语言文字学的成果 ,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的审美性质作了精辟的阐释 ,对其发展的历史作了大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65.
清华教育阶段,是闻一多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站,也是青年闻一多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开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重要时期。文章认为,青年闻一多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有两种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一种是受动方对施动者的顺应性接受;另一种则是在施受双方的冲突中形成的受动方的逆反性排拒。青年闻一多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排拒,就是从这样相反相成的两个对立着的方面来发生和实施的。  相似文献   
66.
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研究《说文》、解说汉字字义的著作,历来研究者甚少。该书在论述汉字形体演变、汉字本义和引伸义、假借义、汉字虚字的来源和意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见解独特,深入浅出,通俗简明,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应该确立它在“说文学”和汉语史研究中应有地住。  相似文献   
67.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68.
《文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69.
汉字阐释与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说文解字》的字义体系中保存了大量先民图腾崇拜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进行文字阐释时,应该将文化传统与文字的内部属性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完整的、准确的汉字阐释。  相似文献   
70.
有关《文心雕龙》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侃如先生本是一位既能因材施教 ,又是诲人不倦的才学兼备的校领导和名教授 ,不幸的是 ,正值中年 ,遭遇“错划” ,直到老年 ,尽管总是在教学、科研前沿 ,不计个人得失 ,一心一意为学子 ,却蒙受了种种不白之冤乃至诸般恶谥……本文旨在为老师辨白“正名” ,此其一 ;其二 ,纵有名师指点 ,亦需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注重发挥自身能动和灵感 ,遂可望在科研、撰著或各类劳作中有所创意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