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约翰·福尔斯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戏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化史,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及其在英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揭示了当代社会如何从维多利亚时代演变发展而来的规律和过程。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美国南方的社会传统、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婚姻观念的阐释,揭示了南北战争后男权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漠视以及南方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剖析了凯特·肖邦《一个正派的女人》中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展示了妇女对于内心自由梦想追求的顿悟。  相似文献   
43.
不管是电影《香魂女》还是其文学蓝本《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都在聚焦于特定乡村风俗人情的基础上展现出广阔的描写视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和人性追问向度彰显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理想情怀。《香魂女》对其文学蓝本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的强化和传播,以严肃形象的审美呈现方式丰富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体悟,并对当下语境里的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4.
《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新移民文学早期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凭借“群选经典”效应建立了新移民文学与当代文坛、国内读者、文化市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为市场化的操作手法,两部作品给新移民文学的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原罪”),同时,在写作上,它们也开启了新移民文学自叙传小说、世俗品格、代际特色和移民情结等鲜明标识(“原味”)。多年来,新移民文学一直沿着《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开辟的道路前行,摆脱“原罪”“原味”的束缚,以主体意识乃至间性意识努力超越,这将成为新移民文学保持个性、继续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双重结尾之一是莎拉遇到了代表自由的但丁·罗塞蒂,这似乎意味着莎拉超越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自由。然而她和罗塞蒂相遇的必然性则表明,这个看似走在时代之前、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傲立于世的新女性即使在遇到罗塞蒂后,在罗塞蒂这个强大的父权主义者的身影后,仍未摆脱当时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的实质——“男性中心意识”的阴影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46.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从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所引起的网络争论入手,采用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剧情细节处分析,力求基于此片探讨一个电影发展的现状。那就是电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传播广泛、易于接受的特点,在其娱乐大众的作用之外,我们更应意识到它巨大的教育功用与认知功用。同时,随着受众群体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电影中关于价值导向传达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甚至构成了电影主创人员与观众群体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48.
Background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rates of stillbirth at term among South-Asian born women, Victoria’s largest maternity service, Monash Health, implemented a new clinical guideline in 2017 that recommended additional earlier, twice weekly monitoring to assess fetal wellbeing from 39 weeks for South-Asian women. In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woman centred, culturally responsive care,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South-Asian women’s, experiences, of the additional earlier fetal monitoring.Methods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semi-structured phone interviews six weeks postpartum, across June and July 2021, with South-Asian born women who underwent the earlier monitoring from 39 weeks. Women were ask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nitoring,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 monitoring process and any impact the monitoring or results had on their pregnancy, labour and birth. Interviews were 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a thematic approach and an inductive coding strategy.ResultsSeventeen women from India, Sri Lanka,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were interviewed. the main themes were i: gaining peace of mind, need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did the women really have a choice? and comparisons to maternity care in the country of origin. Women experienced positive reassurance of their baby’s well-being from the monitoring and were happy with the earlier, extra care. However, women described receiving vari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purpose of the monitoring.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logistical barriers were highlighted to negatively impact women's ability to engage in shared decision making and their overall experience of the earlier monitoring.ConclusionsThe additional monitoring is reported by these women to have an overall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maternity care. Future work should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non-English speaking South-Asian women and those who declined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49.
50.
新世纪以来,江西作为历史上农业大省,确立了工业立省、人才强省的目标。经济转型使人力资源成为首要问题。本研究结合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以两所本地高校为例,揭示大力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对比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完整的女性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女性人才的职业前景,为我国,特别是江西省女性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女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