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就了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了女性的物化和异化。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批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张扬自我。这是人的发现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革命的女性在广泛参与革命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日趋丧失性别意识而成为中性化的人。性别异化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至。文革结束以来,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全面复苏,她们在完成了对五四精神回归的起点上起步,加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她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女性作家通过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经验的成功穿透、翻掘、勘探,以其出众的才华完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几千年的文化积习及遗风陋俗,需要我们给予人的尊严、价值、精神以更多地关照,在这一点上,当代女性作家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持续关注,力图通过文字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起起落落中,她们的小说将女性从对男权的崇拜和依附中解放出来,帮助女性树立起自尊、自爱、自重、自省的文化意识,寻找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途径。本文试图从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文本为切入点,具体阐述其含蕴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左联”时期编辑出版文化在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其意义决不亚于以往从政治因素、时代社会背景、文学文本构成等方面审视文学;“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作为在革命、战争的罅隙间生存的新文学发生机制之一,体现在一是“左联”时期的文学生产与编辑出版文化市场关系密切;二是“左联”时期编辑出版行为有意开拓作者群,在其制约下的新文学生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多元时代,尤其引入注目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在这个文学创作潮流中,呈现出诸多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先锋小说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文化与科尔沁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作家群在当代崛起,有赖于科尔沁丰厚的文化遗存.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复活"起来,使之具有新的生态、新的市场、新的空间,催生了科尔沁文学,推出了科尔沁作家群.  相似文献   
16.
明代四川的作家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四个中心,并体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变迁趋势。作家的地理分布重心逐渐东移南迁,从而呈现出一种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状况,地域之间的差距有了大大的缩小。相对于前代严重的不均衡状态来讲,这更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域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主持筹建“左联”,宣传方面的考量自然居于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左联”常被视作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或标志着左翼进步力量的大结合,但“左联”承担的宣传任务表明,“左联”筹建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联合其他左翼力量,而是批判处于其他革命谱系中的左翼思潮。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与乡的关系发生着急剧变化,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这就是入城的农民。这个群体有着自己合理的梦想和追求,又有着特殊历史条件赋予他们的特殊的身份负担。这个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只能挣扎在城与乡的夹缝中。正因为如此,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命运就成了城乡关系变迁的晴雨表。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所达到的思想水平。通过《哦,香雪》、《人生》、《浮躁》、《愤怒》等文本的分析来呈现中国底层农民在城市中走过的艰难历程,并通过这一文学镜像,呈现作为一个时期思想水平的代表———作家思想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胡慧翼  温儒敏 《河北学刊》2008,28(3):101-106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作了梳理,其中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文艺生产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以"文代会"为发端,并由此获得理论支持。"文代会"显示了一个特殊年代对于文学传统的理解力,同时也表现出难于超越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文代会"的思想、观念和概念有些已被摒弃,有些则在文学史书写中延续下来,甚至存留在"集体意识"之中,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历史的"想象"。本文试图从几个最有影响的概念作为切入点,考察这一带有界碑性质的史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