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5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374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930篇
社会学   10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庾信与吴伟业两位诗人精神特质上有诸多契合之处,他们在人格精神上都具有游移性,身陷失节境地时又都表现出可贵的自省精神;为摆脱精神上的绝望感,同时他们还都存在着一种自辩情结和逃避心态。  相似文献   
42.
伍子胥散论     
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他从长远考虑,竭力主张灭越,但他的意见未被夫差采纳,反而被夫差杀害。后来吴国遭到越国的偷袭,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为伍子胥立庙设祭,即是忏悔,又是安抚。吴人和越人都尊伍子胥为江海涛神,是怕屈死的伍子胥亡灵变成厉鬼作祟。伍子胥在筑吴国都城和伐楚战争方面是有功于吴国的,然而他是楚人,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引敌国之兵攻入祖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惨无人道地鞭尸,实在不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43.
改革音乐欣赏课的部分内容 ,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4.
我国的民族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借鉴传统音乐中戏曲曲艺的精髓 ,并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中去 ,可为人们了解民族音乐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45.
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情感是通过演奏者艺术性的再创造来诠释的。文章从两方面阐述了演奏者理解和演绎作品的方法、途径 ,并进一步阐明要把音符升华、融入情感 ,深刻、准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特有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46.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47.
陈其泰 《文史哲》2006,(2):126-132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考证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治学方法迥异于前代。江藩《汉学师承记》的著成,客观上正符合对此进行适时总结之需要。本书第一次将乾嘉考证学作为学术史的重要的发展作了总结性的考察,梳理出其演进的脉络,评价其意义,此一总结性研究从整个清代而言未有出其右者。此书又一成功之处,是不停留在论述学者的生平行事和著述的主要内容等项,并且着力摹写他们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8.
荣辱观念古来有之,古代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先秦诸子的“四维”(礼、义、廉、耻)与“五德”(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传统“知荣明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49.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50.
吴昕孺是一位实力派诗人,也是“好诗主义”的提倡者、践行者之一。他的长诗《原野》堪称长篇巨制,既走出了新乡土诗派的阴影,又避免了掉入当前粗陋化写作的陷阱,且能别开生面,以现代性突进作为书写技法和叙述方向。吴昕孺以自己独立、清醒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以自己的探索和坚守,形成了一种颇具个性化的“书生写作”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