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50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童庆炳教授内容形式关系论的重要论文《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存在着严重不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他对内容、形式、题材概念的界定,二是他认为文学作品内容、形式概念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三是形式与题材的关系,四是以"对立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根本上是整一的,形式征服题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2.
王通的儒家民族思想与其儒家大一统王道政治观相辅相成,既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反思,也是对建立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的理论建构。王通强调以政治认同作为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基础,提倡仁德面前各民族平等,主张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民族观,并为唐代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开启了理论先河。  相似文献   
103.
一部《呼兰河传》几乎可以看作萧红短暂一生的回眸中所生情绪的总汇。主要表现为"叙事者的心绪总是在悲凉和温暖两极之间循环"。当沉浸在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时,调子是温暖的;而一旦落入严寒混沌的小城世相,悲凉的情调便氤氲起来。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贯穿性主调。《呼兰河传》真正的主角不是"呼兰河",也不是萧红,而是作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4.
萧军是文学史上有着传奇色彩且个性鲜明的作家,他经历了延安文坛激烈变革、完成蜕变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事件中保持了独立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实质,但萧军身处时代中心漩涡,其思想也必然受时代大力影响,留有时代印痕。  相似文献   
105.
东京与香港时期是萧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两个高峰期,而关于思乡主题的创作也成为她在这两个时期内最为成功的文学选择。本是同一文学主题的创作,表面上看都是作家当时为排遣寂寞、寻求精神寄托而做出的努力;但实质上,不同时期的创作却因作家在两地截然不一的心境而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6.
萧洪恩著《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土家族哲学通史著作,体现了一位土家族学者对本民族的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的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方法。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对于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明洪武、弘治年间文化政策与文言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君主强力推行定程、朱理学于一统的文化政策,十分强调儒家义理在诗文中的教化功能,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主要有5部,创作者虽身份各异,地域不同,但其内容多为神仙道化、劝诫讽谏、粉饰太平、惩恶扬善,其中宣扬道德教化的篇目所占比例最大,这与当时朝廷的文化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可见,当政局稳定、政治权力处于上升期时,朝廷所倡导的文学观念是可以得到推行的。  相似文献   
108.
作为一名执著于书写官场生态的作家,肖仁福从剖析官场深层文化结构着笔,聚焦人性深处奴役与反奴役、人性与反人性的纠缠,对官场中人的希望与绝望、高洁与卑劣进行了逼真的描摹和深刻的揭示。与此同时,肖仁福小说通过对官场的权力崇拜意识、圈子意识以及权力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反思,敏锐地体察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脉象,呈现出官场文化生态的某种制度性缺失及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艰难与可能。  相似文献   
109.
肖仁福的小说坚持从边际人的视角出发,对处于新旧交替价值体系中的官场知识分子进行了集束性观照,将他们在社会剧变过程中的彷徨、失落和尴尬描绘得丰富而深刻。肖仁福小说中的"边际人"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向官场文化人格转变但又尚未完成过渡的形象,一是表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0.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在国内理论界是由肖贵清教授较早提出的。2009年6月,作者就如何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点,以及应该怎样厘清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肖贵清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