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胡辛的小说涌动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她着力于刻画女性与命运之间执著而恒久的较量.随着人物命运的每一次拐弯,作者的怀旧情怀也渐渐酝酿和弥散为一道或显或隐的风景.这份情愫的延宕为人物性格的丰富拓展了新的表现层面.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3.
无政府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对它所鼓吹的暴力和暗杀推崇备至,众多革命团体及同盟会都曾将暗杀当作革命的必要手段,遂形成辛亥革命时期的暗杀风潮.暗杀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党人急功近利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但它配合武装起义,造成了大规模革命一触即发的客观环境,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前人多注意到辛弃疾的"慷慨悲歌"和"委婉清丽"两种词风,对其谐谑词类作品却很少留意.辛弃疾这类谐谑词或讽刺丑恶,或自嘲自解,在看似幽默中透出苦恼的笑.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南宋的社会现实,作者危难的政治处境、睿智机敏与坚强坚韧的品格修养及精深的艺术造诣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古之诗人骚客常会巧妙地借用一些物象来传情达意,杜鹃便是其中之一。辛弃疾在一些词作中也用"杜鹃"作为其情感载体,而在不同的时期,"杜鹃"所承载的情感意蕴也不尽相同。这种阶段性差异,恰好折射出词人艰难困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6.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自问世的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翻译界也享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严复翻译标准的看法却从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争论也一直存在。除了对严复翻译标准的理解有误之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对严复的翻译标准片面静止的看法。文章分析了信达雅的涵义和三者之间关系,达和雅也是信的一方面,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07.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角度分析《园丁集》英文本和汉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发现两种版本都综合运用了词汇的同现和复现关系,构成了衔接紧密、脍炙人口的语篇,但英文本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并非一一对应使用,汉译的原词复现使用多于原诗,且汉译的词汇衔接手段更丰富,更注重对仗的工整美。  相似文献   
108.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109.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110.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7,28(2):90-93
在我国面临庞大的“文化赤字”的情势下,我们要重视以《文心雕龙》为高峰为重镇的中国文学理论。用《文心雕龙》的“六观法”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进行研究,可以打破中国传统文论“不重分析没有体系”的迷思(my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