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511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如果经济学理论当中存在公理的话 ,当首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 ,即自利假设。经济科学发展到今天 ,仍然没有能够抛弃自利的假定 ;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自利假定不仅引发了对财富变化的思考 ,而且对产权制度的安排亦颇多启发。当基于自利的财富变化不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时 ,制度的革新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2.
秦林芳 《河北学刊》2003,23(4):141-145
浅草 -沉钟社顺应着文学多向度革新发展的要求 ,在文艺思想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特有的文化心理 ,但也与他们广泛接受中外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它置入时代要求和文学传统构成的语境中观照、考察 ,这种二元文学观呈现出双重意义 :其中 ,前者强烈地反映了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猛烈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陈腐传统 ;而后者则积极地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学消闲传统以及“瞒”和“骗”的传统。  相似文献   
53.
天地会《会簿》中“西鲁故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天地会起源,必然涉及"西鲁故事",因为它隐藏着天地会起源的秘密。故事编者通过少林寺僧帮助清廷打败西鲁反遭残害的悲情故事,激发会众的反清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因此,正确解读"西鲁故事",便成为解开天地会起源之谜的关键。故事编者鉴于天地会创始者万提喜缺乏个人魅力和社会影响,因而假借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道宗(达宗)之名作为天地会的创始者。但道宗是"万姓集团"降清的主谋,他的降清劣迹难以被倡导"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所接受,故事编者便利用清初以来福建流传的"西虏犯边"一事,虚构出少林寺和尚征西鲁的故事作为天地会的缘起。官书、档案和天地会《会簿》记载表明,天地会的创始人实际上是洪二和尚万提喜,故结会时多供奉"洪二和尚万提喜"的牌位,天地会《会簿》也把始祖写作"持喜"、"万提起"、"万提喜",并标明天地会"始祖居住福建云霄高溪"。这些均说明"西鲁故事"所隐藏的乃是万提喜创立天地会的秘密。  相似文献   
54.
周建明 《社会科学》2006,2(11):19-28
“社会”、“社会伦理”、“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推进以扬弃私有制为目标的社会进步和指导社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文的语境里,对社会、社会伦理的理解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还在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予以检验和总结。在面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时,考察这几个概念的起源以及在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含义应是扬弃私有制,而不只是简单地废除私有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梁鸿 《阴山学刊》2006,19(1):55-58
在《茶叶之路--欧亚商路兴衰三百年》中,邓九刚先生纵向跨越几百年的历史,从纯粹商业发展的角度描述分析历史的发展和成因,展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读性,同时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情、诗性是本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全书真正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种宏大的历史主义观点来思索这段历史的意义,由此引申出对整个民族的文化思考和经济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6.
蒋剑鸣 《社会科学》2007,116(4):105-114
中国转型社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矛盾凸现期”,社会纠纷呈现出普遍性、冲击性、变异性的特点,社会不断将各种复杂矛盾大量引入司法裁判。但司法必须坚守有限性、被动性、稳定性的特质规定。司法过热、司法过硬、司法过变是当前司法应对转型社会纠纷失灵的主要原因。司法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回应转型社会,及时调整司法方法,走司法和合主义的道路。在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下,在法律的框架内,以公平正义为首要价值取向,强调司法的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坚持底线正义保持司法的正确位置,强调本位司法;坚持程序公正保障司法的踏实稳健,强调平行司法;坚持方法弹性把握司法的对话协商,强调柔性司法。  相似文献   
57.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政治领域中的集权与分权、法治与人治;经济领域中的新旧体制摩擦、利益差别的扩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文化价值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8.
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文史哲》2005,(4):109-115
中国留学生的研究从清末露出端倪,至“五四”之后的20年代逐步向前发展,初步奠定了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则基本停滞,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发展势头强劲;90年代之后持续升温,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都有大的拓展,成果斐然。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活跃,国外的研究则主要放在曾留学他们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59.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0.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7,20(5):108-113
构建农村牧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对农村牧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内蒙古农牧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缺陷及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全面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