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胡适与俞平伯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受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影响很深。胡适、俞平伯共同开创了“新红学”。俞平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反思“新红学”的缺失与不足,并试图超越“新红学”,以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左”政治中断了他的努力。  相似文献   
32.
从余光中中西融通的语言观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其译作的描述性研究,更为全面地探讨其“西而化之”、“善性西化”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展示其文学翻译活动的潜在动机。通过余光中的语言观反思其翻译思想和实践,既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西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其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33.
封建旧中国贫穷落后,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留学西方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余家菊是留学欧洲的一员,他的学习思想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糅合西方近代心理学理论,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其富有独创性的学习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学习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一批批知识分子做出了艰难的努力.郁达夫和他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胸怀雄心壮志,力图拯救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揭露腐败,抨击黑暗;他们还力图拯救民族和世人,批判一切腐朽的国民劣根性.在面临精神困境的时候,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奋起反抗沉沦,通过多种方式拯救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35.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 ,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 ,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 ,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 ,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6.
比较丁玲与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为主题;都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都极力渲染知识青年的性苦闷;并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个人的印记;也都强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性别身份、个人经历、栖身环境、创作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构造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另外,如果将两人初期小说创作放在他们整个小说创作当中去考察,还可进一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预示了其后来小说创作不同的具体走向。  相似文献   
37.
于赓虞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23—1949年的研究多为其好友所作,在诗歌内容、艺术形式、中外影响等方面为于赓虞研究打开了通道,其中,诗歌的情感内容与艺术形式时人毁誉不一,牵涉到复杂的人事因素;1980年后的研究为全面深化期,诗歌方面在延续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影响源由雪莱扩展至波德莱尔、《鲁拜集》、厨川白村和华兹华斯等,诗歌分期多样化,生平经历和诗论获得关注,意味着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也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38.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中 ,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 ,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 ,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 ,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 ,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 :( 1 )变通的艺术 ;( 2 )译中“无我” ;( 3)诗性翻译 ;( 4 )善性西化 ,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3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导言因都是名家所作而在文学史上有着相当3的分量,特31是分别由周作人和郁达夫执笔的散文部分的两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散文观,比较二者之异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两篇导言的特别的两个部分“香炉论”和“作家论”入手,来对比两人在此时期散文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fictional immigrant characters who appear in the Chinese-language American novels Sang Ching Yu Tau Hong (Mulberry and Peach) by Hua-ling Nieh and You Jian Zong Lu, You Jian Zong Lu (Palm Trees Again, Palm Trees Again) by Li-hua Yu respectively. Both protagonists suffer from identity crises that lead to mental disorders. These disorders, resulting partly from their immigrant experience, should be read as a metaphor for the damage that can be caused by discrimination and cultural dislocation, not as a statement that immigrants are somehow inherently unbalanced. A character's slip into mental illness may occur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s mistreatment and subsequent inability to adjust, but the character's mental illness may also be seen as an active resistance to assimilation and as a reaffirmation of the character's 'Chines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