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9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22.
通过考察二卷本《词源》的流传著录情况及比对今传元起善斋抄本《词源》与《事林广记》等类书的关系,认为关于词曲音乐资料的所谓《词源》卷上非张炎原书,而是后人通过对《事林广记》等类书的过录节抄,置于张炎《词源》之上的伪托之作。二卷本《词源》卷下乃张炎《词源》原书。  相似文献   
23.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4.
我国自魏国以至唐宋,写鬼故事之风不绝,<聊斋志异>是这种爱好的继续.人们或为追求恐怖关的享受,或为满足寻找慰藉的愿望,创造了一个鬼神世界,把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事表现得活灵活现,使千万读者为之感动俯仰,而蒲松龄以<聊斋志异>表明,他是这些创造者中最杰出的一个,他把鬼神世界的故事推向极致.他既可用鬼故事写各种世情、人情和爱情,又可借抨击鬼世界来鞭挞人世,笔之所到,自然天成,如水成纹,就像日常生活一样合情合理,证明"高人一等"的评论决非虚誉.  相似文献   
25.
在<聊斋志异>的爱情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情痴"形象.这些"情痴"志痴情笃,行为放荡不羁,蔑视权贵,敢于同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作斗争,热烈而诚挚地追求建立在"知己之爱"基础上的自主婚姻.作者赋予了"情痴"以崇高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后世爱情故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26.
从目录学名著看宋代目录学的成就--宋代目录学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尊为"至善"的官修提要目录<崇文总目>、现存最早的私家提要目录<郡斋读书志>、第一部著录版本的目录<遂初堂书目>、"考证之所必资"的私家目录<直斋书录解题>为考察对象,总结其图书分类、著录内容、著录方式的特点,突显其目录学贡献,推演其作为目录学名著成为后世"撰述之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论述了清冯镇峦先生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评点方法.评者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相对照评点.其方法是比较法、比喻法、借用法.说明冯评<聊斋志异>,有着内容丰富、知识渊博、语言简明,抓住事眼、一语道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8.
"斋"、"济"、"游"是马注五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三者的阐释上,马注既保持了正统伊斯兰教功修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吸收了苏菲主义的某些思想,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糅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文化因素,体现了突出的多重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9.
"山寨"文化很富有当今中国特色,它是指普通民众依托互联网参与话语权的博弈并对传统、权威和精英文化进行模仿、嘲弄、挑战和颠覆的一种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阶层、利益群体必然有不同的文化诉求,公开的话语与私下的话语之间有了分离。对普通民众来说,公共话语已经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渠道,互联网提供了最合适的平台,"山寨"文化也因此应运而生。本文拟探讨我国"山寨"文化形成的深层利益原因,以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0.
马瑞芳 《文史哲》2005,(4):54-60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丧的写作参照是《金瓶梅》中李瓶儿出丧。表现在相似的临终嘱托、棺木越规、僭越规矩等。而《聊斋志异》中金和尚出丧是前二者的过渡环节,即变繁琐为简练,变自然撷拾为理性归纳的中间环节。金和尚和秦可卿的相似之处是:都出身微贱;都生活在不合礼法的氛围中;二者都有异姓儿;作者对他们的丧事描写都采用了春秋笔法。曹雪芹笔下跟秦可卿出丧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是贾母之丧。秦可卿是辈分最低的重孙媳,贾母是辈分最高的老祖宗,身份形成强烈对比;秦可卿之丧在贾府极盛时,奢华无限,贾母之丧在贾府败落时,寒酸异常,丧事规格形成尖锐对比。从现存脂评找不到曹雪芹写过贾母之丧的痕迹,但没写过不等于没打算写。根据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测,曹雪芹笔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贾母去世时,贾府大厦已倾,贾母不仅不可能有风光大丧,甚至棺木都成了问题。这时,刘姥姥登场,出钱葬贾母并用二进大观园时的贾母赠衣为其装殓。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这样的描写预埋了伏线:刘姥姥跟贾母有着非同寻常的“天上缘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打秋风者,二进荣国府因跟贾母投缘,变成贾母的贵客和“老亲戚”;贾母和刘姥姥的依依惜别,很像是贾府败落时刘姥姥葬贾母的伏笔。当年贾母惜老怜贫,刘姥姥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帮助贾母本人和她的家族。贾母能入土为安,跟秦可卿当年提醒凤姐安排祖茔有关。这样一来,贾母之死和秦可卿之丧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合情合理的对比,就小说构思艺术而言,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