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7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康乾盛世"的核心,京师北京不可避免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某些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在清代,朝贡体系覆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北京城处于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城对于朝贡国的影响力,不仅依托政治上的强势,也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的强势。京师强势文化的产生,除了国家强盛的大背景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特殊的出自朝廷的高端文化举措。康乾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进一步与西方文化接触,开始了超越朝贡体系的国际交往。历史显示,北京是古老文化的宝库,又是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锋。北京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经验,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吴建华 《社会科学》2006,(8):157-165
郑板桥与江南尤其与苏州具有深厚的渊源,郑板桥本是苏州人,骨子里重视源于江南的祖宗情;他不仅自称江南人,具有江南情结,而且有着独特的江南和苏州意识:他到过江南,有着江南和苏州的感受;苏州是他眼中的江南龙头,衡量区域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4.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25.
倪俊明 《文史哲》2003,(1):159-16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实业家 ,其生平活动和著述 ,曾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关于郑观应思想和生平的研究 ,曾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是对 194 9年以来郑观应研究的概况 ,分门别类 ,进行简要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26.
郑谷是唐末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按内容基本可分两大类:反映个人仕途艰难与时代乱离的悲情诗;选择侣僧学禅、复归自然、赋诗饮酒等方式弥合悲情的避世诗,其中映射出诗人光辉的儒学品格.其诗风清新浅近,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唐末五代直至宋初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7.
"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之音”命题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历代不少学者的评论阐发。本文从“郑卫之音”命题的含义,历代学者对其的看法,这一命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8.
本文指出《宋代文学史》否定郑思肖《心史》的理由是站不住的 ;同时 ,既然否定了《心史》却又将郑思肖列为宋末著名诗人 ,则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29.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30.
晚清时期灾荒频发,郑观应认识到灾荒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他积极寻找防灾备荒之策。他主张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这些举措体现了西方近代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