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43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吴建华 《社会科学》2006,(8):157-165
郑板桥与江南尤其与苏州具有深厚的渊源,郑板桥本是苏州人,骨子里重视源于江南的祖宗情;他不仅自称江南人,具有江南情结,而且有着独特的江南和苏州意识:他到过江南,有着江南和苏州的感受;苏州是他眼中的江南龙头,衡量区域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2.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33.
民初是广州银钱业及其组织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至 30年代初 ,其发展达于巅峰。由于新式银行的业务发展尚未成熟 ,故银钱业仍执广州商贸之牛耳。银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与活动促进了本地域内金融资本家由分化走向整合 ,加之追求和平与有序 ,故成为近代乱世中之稳健因素 ,并在地方经济社会事务中经常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董仲舒考补     
董仲舒的生年应是在公元前 198年左右 ,其亲见四世 ,是见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四世 ,他虽然生于汉高祖时代 ,因为年小 ,不能算又见一世 ;古代讲七十悬车致仕 ,不是准确的整七十岁 ,而是从七十到七十九岁都包括在内。董仲舒三年不窥的菜园应该在首都长安。董仲舒对策之年还是定于元光元年比较合理 ,其他说法不能解决的矛盾更多。董仲舒的墓在何处 ,还需要继续研究 ,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35.
刘基诗文集版本较多,情况复杂,虽有人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但钟惺所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研究者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①。钟、刘之文在思想情趣及表现形式上迥异,但钟惺在评点《刘文成公全集》时,不置一贬语、极端推崇刘基之文。通过对《刘文成公全集》一书评点内容与钟惺文论主张、思想观点之比较,同时对坊间托名钟惺情况之探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名钟惺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其评点者并非钟惺。  相似文献   
36.
冯浩菲 《文史哲》2006,(2):48-52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也成为历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肯定派学者理解为孔子称许管仲为仁人,这符合孔子本意;半肯定派理解为只谓其有仁者之功,未许为仁人,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否定派认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这是完全错误的。孔子评管仲为仁人,有其理论上的根据,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7.
钟嵘在《诗品》中高度地评价了鲍照的成就:“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并以“諔诡、靡嫚、骨节、驱迈”准确地概括了鲍照的诗歌风格,对鲍诗“贵尚巧似,不避危仄”的创作倾向也提出批评。钟嵘首次对鲍诗的诗歌源流、风格特征、生平际遇、诗史地位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后世的鲍照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倪俊明 《文史哲》2003,(1):159-16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实业家 ,其生平活动和著述 ,曾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关于郑观应思想和生平的研究 ,曾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是对 194 9年以来郑观应研究的概况 ,分门别类 ,进行简要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39.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0.
陆机为太康之英的评价本出自钟嵘的《诗品》,但是有不少后来的论者不同意此说,或认为潘岳胜于陆机,或认为左思胜于陆机,总之,太康之英的桂冠不该属于陆机。这场学术公案已历千年而至今未决,近年竟有人著文要把太康之英的桂冠冠给左思。笔者认为,其实,不管是从人格魅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看,太康之英的桂冠非陆机莫属,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实为千古定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