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王中作为现代新闻教育界的杰出代表,其新闻思想影响了我国几代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业界从业者。王中新闻思想涉及对我国新闻学理论的认识、对我国新闻学业务的认识、对西方新闻学理论的认识、对新闻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其新闻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制定有效学习规划和学会知识吸收转化等,为当下的大学新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2.
文章概括了我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社会活动家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几点成就。  相似文献   
53.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并且认为,将人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与发皆中节的"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和变化规律,进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实现"天地位"、"万物育"。这里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4.
初唐时,一群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名扬上京,所作大多为山水诗,在选材、基本表现技巧、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取法于小谢为代表的齐梁体。吴越山水诗以特有的境界W阔、生机蓬勃的清新诗风影响着诗坛,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显示了齐梁山水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5.
汉武帝时期,政府为了充实国库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经政策,通过与《管子》一书中的轻重学说相对比不难看出,这些财经政策正是以轻重学说为理论渊源的;同时,轻重学说中法家思想的渗透也决定了汉武帝财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56.
享誉中外的伊斯兰文化学术大师纳忠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既主持<清真铎报>的常务编辑工作,又曾在该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了解和研究纳忠先生与<清真铎报>的关系,对于认识他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及撰写人物生平传纪都有具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7.
钟泰先生系太谷学派中期的一代宗师黄葆年的嫡传高足,系太谷学派晚期的杰出学者,他于1960年所著<庄子发微>提出了庄子之学实渊自孔子,其独创性学术成就与其于庄子之书沉潜数十年,对于当今的庄子研究,对于针砭空疏浮躁的学风,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58.
从刘勰、钟嵘、萧统这三位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对陶渊明及其诗的态度入手。探讨陶渊明在南北朝时期的诗名。认为陶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引起了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只是囿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其诗名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59.
管仲法制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管仲的法制思想应以《左传》、《国语》所记为基本依据,再参照《管子》经言部分来进行。“以法治国”的法制观念,礼法并重的法制原则,“令顺民心”、“且怀且威”的法制指导思想是构成管仲法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0.
唐代是巴蜀文学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期,但由于史籍的缺乏和疏漏,许多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巴蜀文人名字至今依旧淹灭在旧典之中,不为今人所知。唐代文人仲子陵就是其中一位。仲子陵是中唐大历、贞元间人,是当时巴蜀少有的儒学家兼文学家,在学术及文学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赋的创作,在中唐的赋家中其创作数量可观,对中晚唐律赋创作亦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赋作语言平易,启晚唐律赋散化倾向的先声,而且律赋创作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