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6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90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刘明  孙荣秀 《河北学刊》2007,27(3):111-113
《左传》以其张扬的理性精神,昭示着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卜筮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左传》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并存的产物。本文从《左传》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卜筮现象入手,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彼此的消长情况。《左传》中记载的卜筮现象,正说明史官文化最终覆盖了巫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秦元 《齐鲁学刊》2003,(1):14-17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3.
东周燕国的战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张昊 《晋阳学刊》2006,(5):94-98
燕国位于东北隅,虽然竭力向外扩张,但终因远离中原无法左右天下,并因此而能自保独安;战国时期燕国灭齐与疲赵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实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74.
明代学者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评点的《水浒传》,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李卓吾评本,目前对叶昼的《水浒传》批评思想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就叶昼对《水浒传》的创作思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人物形象及其个性的分析,进行深入而客观的阐释,从批评理论上肯定叶昼对《水浒传》研究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5.
在中国语法史、词汇史、文字学史的工作上,殷周时期的语言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对象。因为就今可见的确实可靠的语文资料来说,殷周时期是中国语言文献历史当中我们能够追溯的最早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语言事实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知道此后各个时期语言在发展上的传承关系和新的现象。从西周开始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构词的方法也由单音造词向复音词转变,所以我们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来了解西周汉语复音构词情况。  相似文献   
76.
《封神演义》是明代的一部神魔小说 ,它是在《武王伐纣平话》基础上经过大量扩充、演绎而成的。它诠释、补充、丰富了史书对殷末这段历史的记载 ,使纣王的暴行与武王伐商事件具体化、情节化 ,为殷末史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条件 ,使三千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历史在下层百姓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与宣传  相似文献   
77.
刘春香 《阴山学刊》2004,17(3):42-45
冲淡美不但被我国传统美学所青睐,更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周作人的散文,通过对平实而广泛的内容的叙写和自然平易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超然于艳冶禾农丽之外的散文胜境———冲淡之美。他的这类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袁盛勇 《河北学刊》2003,23(1):118-121
大众化是周文文艺思想与实践的精髓。要想全面而透彻地把握左翼文艺特别是延安文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不了解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是不可能的。它主要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1.文艺家“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要写出真正的大众生活;2.要运用跟反映大众生活相一致的大众化形式;3.大众化“不是迎合大众,而是提高大众”;4.大众通讯网的建立,“使大众化文化运动,真正成为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79.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80.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