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7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与马修斯强调的儿童哲学相比,朱熹的儿童哲学偏重于“成人哲学”与“家庭哲学”。因此,如果以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作比较,朱熹的儿童哲学是一种“没有儿童”的儿童哲学。这里的“没有儿童”,是指朱熹将儿童视为成人教育的前期阶段,表现为他的“小学”与“大学”的同构性。同时,朱熹在讨论儿童哲学时,主要是以成人与家庭的视角进行探入。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宋儿童观在哲学语境的兴起还处在萌芽阶段;二是中国传统呈现为家国天下一体,儿童是在家庭中得以体现。基于此,儿童无法形成马修斯主张的完全“主体性”,父母也不存在为儿童“释放权利”的要求。因此,朱熹希望通过父母和师长的干预使儿童形成上达“天理”的伦理目标。在这一点上,父母和师长构成儿童上达天理的中介。但是,儿童对父母与师长的干预不是消极的“服从”,父母与师长对儿童的干预必须在道德本心的前提下才有教育的有效性,即对儿童而言,“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这达到成人与儿童互相限制的教育情景。  相似文献   
812.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中,获取知识的直接结果是显示并了解心中的“天理”。“理”是知识的对象,知识是在对万事万物的“理”的认知过程中获得并扩充,扩充知识是完善信仰的过程。因此,在朱熹的知识论思想中,知识与信仰有着共同的对象和目标——“理”。正是在这一认识之上,朱熹倡导涵养、居敬与格物致知、穷理内外并进的工夫,即主体通过致知、穷理等外向工夫,达成从知识积累的“众理”到“一理”的上升与飞跃;通过涵养、居敬等内在工夫则在内心对“天理”的信仰保持虔敬态度,也能对主体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从而打通了由现实的具体“理”的知识到超越的终极“天理”的信仰道路,实现了从知识到信仰的融通与飞跃。  相似文献   
813.
根据朱熹的建议,宋宁宗以“嫡孙承重”形式为祖父孝宗服三年之丧,但这导致宁宗在即位后的27个月内不能举行各种吉礼,不能“全享万乘之尊”。韩侂胄及其党羽则力主宁宗不应该“嫡孙承重”,帮助宁宗提前结束了三年之丧;当宪圣太皇太后吴氏驾崩时,韩氏又篡改了其真实的讳日,保证计划中的宁宗第一次南郊之礼照常举行,也在客观上避免了宁宗以嫡曾孙身份服第二个三年之丧。这些举措获得了宁宗的信任,削弱了朱熹等道学士大夫对宁宗的影响力,使韩侂胄集团得以通过庆元党禁击败道学士大夫,决定了宁宗朝前期的政局发展之走向。朱熹创造性地应用“嫡孙承重”理论,反映了他对汉唐经学的精深造诣和拳拳服膺,而通过经学研究介入重大政治决策,也呈现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独特气象。  相似文献   
814.
明代中后期,王学内部讲学之风盛行,但阳明后学季本却不喜讲学,以重读书、擅解经著称,呈现出异于王门诸子的特质。其所著《大学私存》,既对朱子“格物”“新民”等思想展开批判,又借由对《大学》的新诠,为阳明的“格物”解确立经典依据,透显出从“批朱”与“述王”两重进路解经的鲜明特色。此对王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继承阳明展开对朱子的批判,通过辨朱学之“非”明王学之“是”,在讲学之外拓展了宣扬王学的形式,推动了阳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绾合经学文本与义理而为一,弥合阳明“以心解经”之不足,纠正了过分依赖讲学、轻视经典所导致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