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6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71.
文章从文化与语言两方面论述了中西文化的趋同现象,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语言文化差异必然存在.不同的文化在趋同中发展,在差异中共存.  相似文献   
72.
甘肃临夏地区汉族群众的"扶山"仪式是藏文化与汉族祭祀模式的涵化产物,表达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在参与人员、地缘文化、神灵崇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并起到了教化民众,软化族群边界的客观效果,成为国家意志与正统儒家文化向乡土社会渗透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3.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8月在厦门市对近千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现状。研究发现:(1)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性较强,其中,生产方式的适应性最强,紧接着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归属,而对语言的适应性相对较差;(2)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文化适应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性别、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务农经验、外出打工时间、每天工作时间、每年工作时间、月消费水平和对工作满意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3)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具有惰距的特征,进而导致了市民化路径和村民化路径两种不同的文化适应路径,选择市民化路径、消减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惰距,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4.
邹广文  夏莹 《求是学刊》2003,30(4):23-28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横向的比较与研究,本文试图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以文化同化、文化涵化和文化异化等范畴为解读方法,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旨在寻找和验证在文化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在文化交流中建设性误读的特殊意义,强调了文化交流中的包容性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原则.  相似文献   
75.
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文化适应成为当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分析文化适应的涵义、文化适应的阶段模型假说、文化适应的个体对策的研究变化,以及分析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从以往概括性的文化整合策略逐渐转向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考量,体现出了文化个体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解释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6.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several interrelated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luralism in areas forming today´s Malaysia. Firstly, it intends to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erly cosmopolitan populations of Malay port polities into the highly ‘racialized’ society of modern Malaysia. It also seeks to clarify the roots of ethnicity-based issues and relations in the country. Lastly, it attempts to challenge the very concept of Malaysia as a society primarily consisting of three ethnic pillars, dominated by the Malays, and ‘co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and the Indians. I argue tha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se tensions is the segregational colonial policies and the postcolonial arrangements of the Malay ethnocentrist governments, rather than ethnic and cultural factors as the ruling politicians tend to stress. I also contend that religious issues, especially those stemming from the dakwah movement, are gradually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actor in interrace strife.  相似文献   
77.
Objective: The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culturation level, dietary nutrient intak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sia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72 stud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through Qualtrics®.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rmally distributed diet and acculturation and demographic data. Results: As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acculturation level and maintenance of original culture both increas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cculturation and nutrient intake. Chines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 Asian students to have nonspecific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onclu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 and acculturation level. A larger sample population with longer US residence is need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is association.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sian students, challenges specific to this population, such as the language barrier, should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7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天津市朝鲜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入,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出现了明显的涵化现象。涵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民族意识的维持和民族社团的组织、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城市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9.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互动中,伊犁回族文化发生了一定变迁。伊犁回族的文化涵化,从表面上看是一辛中文化模式的选择,从本质说它实是回族入在异文化生境中文化适应和生存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本文旨在推出一种源于笔者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调研实践和学理探索的理论模式-宗教文化类型。笔者概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整体情况,介绍本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探索过程,阐明了宗教文化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并结合对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轨迹的整理和评述,论证了这一新理论模式之所以成立的认识论和实践基础。笔者认为,宗教文化类型是对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诸多理论的继承和补充。利用这个理论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进行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动态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能为宗教文化动态的宏观把握提供有效视角,而其应用价值则体现于能为局部地区宗教民族志的微观研究寻找合理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