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46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6篇
理论方法论   118篇
综合类   2680篇
社会学   2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西方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一个时代的"公共领域"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着积极的塑造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经验"的形成。在古希腊城邦制度中,以广场为核心的"公共领域"起着集合公民意见、统一城邦意志的作用,这种政治上的民主博弈与当时悲剧和雕塑艺术中个人与群体、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是一致的。在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文化环境下,以教堂为中心的"公共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异化和扭曲,这种信仰上的约束、钳制与当时音乐和建筑艺术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情绪是一致的。在现代民主社会的环境下,以议会为核心的"公共领域"起着平衡左右政党、稳定社会局势的作用,这种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互制衡与当时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互对峙是一致的。在后现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一体化的环境下,"公共领域"也出现了多层、多样、多元的复杂局面,这种无中心、无边界的状态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992.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诗歌,弃置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切审美原则,使得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的新诗理论先天性缺养。《少年中国》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基础上,不但找到了胡适理论模式的缺陷及其症结所在,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胡适理论模式的理论设想。《少年中国》对中国新诗审美形式观念的开拓与确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93.
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 ,可谓魅力无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美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也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让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994.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995.
王磊 《河北学刊》2002,22(2):76-79
“地下摇滚”在本质上与现存社会及人类审美走向是一种对抗性的否定关系 ,它已由一种音乐存在逐渐扩展为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问题 ,但是 ,我们的音乐理论界或社会学界却对其缺少深刻、系统的分析与批判 ,缺少积极的“疗救”意识。面对这种令人遗憾的空白 ,笔者以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为分析平台 ,对其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审视 ,指出它的本质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理论上的引导 ,以使中国音乐能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向前发展。这在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 ,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美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又绝不能相互代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我党的宝贵文化遗产,需要被赋予新的阐释,才会适应时代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毛泽东论著中阐发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其中蕴涵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期能为发扬和发展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98.
张汝伦 《河北学刊》2004,24(5):71-76
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999.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