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美法的动物致害责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物致人损害是一种常见的侵权现象。其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必然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责任。英美法系国家运用成文法与传统的普通法相结合的二元方法对动物侵权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调整技术上讲都别具一格。文章对英美法上的动物致害责任,主要是危险动物责任,牲畜侵入责任以及动物侵权过失诉讼和妨害诉讼作了介绍与分析评价,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的动物致害责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艺术”大师海明威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时往往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 ,而是借用动物来间接地描写。这种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的写法 ,既进一步丰富了他笔下的人物性格 ,又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之相联系的人物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
由于错误的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甚至药用价值,这成为野生动物非法狩猎行为难以治理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野生动物非法狩猎案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非法狩猎罪中“明知”对象的法律规定模糊、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范围窄以及社区矫正的规制机能难以发挥等问题,应当通过建立非法狩猎工具的协同治理机制、扩大速裁程序的案件覆盖范围以及针对非法狩猎者建立公益劳动制度以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英汉两种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粗略比较,来探究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生殖性克隆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尖端技术,它正面临来自伦理和技术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生殖性克隆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和技术问题,站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道德立场上,就生殖性克隆技术的发展方向发表见解,并同时阐发作者对生命价值、生命伦理基本原则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发迹变泰故事主要是“以主人公人生境遇由穷到达、社会地位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为叙述中心”。蒲松龄从冥游、梦幻、放生三种途径表达他发迹变泰的思想,即对财富的向往,对功名富贵的渴望,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看重与认同。蒲松龄对发迹变泰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认同发迹是人生向上的转变,是一种鲜花着锦的人生态势,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变泰诱发人的恶向欲望,衍生种种的世态炎凉与丑恶行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The Soviet penal system, commonly referred to by its Stalin-era acronym, Gulag, exposed millions to conditions of imprisonment from 1917 to 1991. Penal institutions were located throughout the Soviet Union, but were concentrated especially in remote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reas such as the Far North, Siberia, and the Kazakh steppe. They were typically camps instead of prisons, with inmates sleeping in communal barracks and performing labour at outdoor work sites. This arrangement brought inmates and their jailers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he richly varied avifauna of the Soviet Union made a particular impression on residents of the Gulag. Administrators employed birds as part of their re-education programs, using them to inculcate in the inmates scientific literacy, b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mates and birds were more diverse. Some inmates fed them while others ate them. Some found in birds powerful symbols of springtime, freedom, and home, while others saw them as harbingers of death. Birds were also used by gang members in the Gulag as status symbols tattooed onto their own bodies and the bodies of their victims. Ultimately, birds helped Gulag inmates negotiate and make sense of a world that often seemed devoid of mea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