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阈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阈限。  相似文献   
32.
随着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布局和建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合理布局和规范建设广州宗教活动场所是当务之急.立足以人为本,走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其路径.相应的策略主要有二:其一是保护传统宗教活动场所的布局和建筑,彰显广州文化底蕴和凸显人文关怀;其二是修建当代宗教活动场所,构筑和睦宗教和建设和谐广州.  相似文献   
33.
1914年12月,北京天坛上演了袁世凯主祭的祭天典礼.这一典礼极力模仿传统帝王祭天的礼仪与服饰,其虽一度得到了孔教会、清朝遗老的支持,却在社会上激发了以“民主”为旗帜的广泛的质疑与批判,进而被坐实为袁氏预谋复辟帝制的“罪证”.事实上,该典礼是袁世凯重塑权威的仪式表演,也是“袁家班”和各种旧势力合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体现,但并不是袁氏复辟帝制的预设步骤.  相似文献   
34.
英雄被巨鱼吞噬后脱险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它保留着成年礼的痕迹。英雄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与分离-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的过程相对应。成年礼是最重要的通过仪式之一。而在《海华沙之歌》的"海华沙捕鱼"这一叙事片段中,不仅出现了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而且重点叙述了海华沙被大鲟吞噬后脱险的经历。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叙事片段保留了成年礼的痕迹。海华沙捕鱼的故事由朗费罗创造性地重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麦尼博兹霍捕鱼的故事而来,该故事所携带的仪式因子依然留存在重构后的故事中,这说明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35.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36.
明初朱元璋的乐制改革以重定乐章为重点,在强调乐章文辞政教功用的同时,忽视了乐律的重要性,无意雅俗之辨,此趋势在永乐、嘉靖两个时期有进一步发展。这一倾向使得词曲类俗文学文体登堂入室,与宴乐制度结合,逐步渗入朝廷的乐章创作之中,严重影响了礼乐的严肃性。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前期散曲地位的尊化与格调的雅化,并对明代的演剧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馆阁背景下的功能化文学模式的推广也成为明词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7.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而行至孔子所在的春秋末年,已然是礼崩乐坏.孔子欲借助“三年之丧”所独具的双重功效,由孝而仁,由仁而礼,由礼而和,所以“三年之丧”成为了“孔子复礼”的新宠,被提至到“古今天下之通丧”的高度.孔子的宣传,为“三年之丧”在后世由礼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弟子为师心丧三年提供了契机,为后世孝道、仁政和尊师重教的传统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38.
金禹彤 《东方论坛》2013,(5):72-76,88
朝鲜高丽朝(918—1392)是朝鲜半岛第二个统一王朝,其在儒学与礼治政治思想不断发展深化的背景下,移植中国制度实行了祭孔释奠礼,此为朝鲜半岛祀孔之始。高丽朝祀孔制影响了朝鲜半岛教育观念与形制的确立、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儒家化转型。  相似文献   
39.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与欧洲天主教礼仪的互动与交织.在17世纪中期,中国天主教葬礼已经变得较为巩固,然而传教十和中国信徒仍然在为葬礼的具体形式寻求共识.文献显示,广州事件过后,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移植天主教礼仪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简单调整,改为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如此之强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