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作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使其所创作出的实验性的文本带有了某些后现代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真实性"的反拨和萦绕于其间的后现代情绪。通过反思其后现代性特征,可以看到先锋文学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它所具有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62.
小说无法追求到与现实一体化的真实,虚构真实不来自与现实真实事物的直接对应,而来自与现实相差别的符号系统,符号对于真正事物的表达仅是真实的幻觉,表明一种真实被现实承认的可能。古典小说力图建立真实的感情空间以替代对现实的感觉,20世纪小说的极大特点,是虚构真实的符号化,并以此超越现实真实的幻觉  相似文献   
63.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64.
党的某些不良作风 ,往往导致新闻真实性的丧失。为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将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与长官意志的干预区别开来 ,也要防止新闻执业者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的缺失。新闻执业者既要研究上情 ,更要了解下情 ;构筑新闻职业道德的防线 ,既要靠教育 ,更要靠严格的制度。  相似文献   
65.
王世海 《唐都学刊》2014,(2):114-119
真趣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美学内涵及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真主要指真实、真诚以及因真反假的内涵.真趣概念起初指诗文反映出的真实义理,物象中存有的自然道理,宋元逐渐突出了本真性情的义涵指向;明代李贽、三袁等主要论述并建立起真趣概念的理论内涵,强调了真趣概念的本真性、自由性和灵慧性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6.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实一种》是他此期的重要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仇杀来展示人性的罪恶,亲情的颠覆,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足以让读者在震撼和不可思议的同时质疑它的真实性。而余华在《现实一种》所要揭示的真实,并非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精神真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   
6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和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原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形态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探寻其原真性形态,提出原真性保护策略,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促进大同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而且也促使一些历史学家的史观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69.
颜燕华 《社会》2005,40(5):112-136
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对于地方的产业治理,学者普遍关注政府的行为动机及其后果,未能充分揭示政府产业政策内容的逻辑与农民具体生产实践之间的张力。基于对安溪铁观音的个案考察,本文指出,地方政府以“正宗性”作为茶业发展的抓手,实际上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造成更加单一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化生产。这种生产逻辑与茶农基于生产技艺、农时安排以及社会关系状况的灵活性产销存在根本的张力。通过对具体的茶业政策和农民生产实践的考察,本文刻画了这种张力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及其不同后果,并着重指出,相比于地方政府诉诸正宗性的产业治理逻辑,农户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产销逻辑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0.
以阆中古城保护为例,从保持历史文化城镇的风水环境、文化思想、物质实体等几方面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的“原真性”原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全面客观理解原真性对于正确选择保护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