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6篇
丛书文集   370篇
理论方法论   145篇
综合类   1995篇
社会学   219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日本步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末形成"泡沫经济",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至今,经济长期低迷。严重的经济衰退曾引发了金融财政危机,企业大量破产以及由此导致的失业剧增等一系列问题。从战后的高速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困境,究其原因有很多,本文对导致日本经济低迷的金融因素———低利率政策,银行、企业、政府的铁三角关系等方面做出概括性的分析,并对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所应从中得到的教训及启示做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2.
"文革"农村小说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探索,是通过对如下几种女性命运进行观照而完成的:一种是出身于没落地主、富农家庭,在婚姻、"贞节"、生育等方面饱受封建伦理道德摧残的人格萎缩型女性;一种是经受过旧社会的煎熬,但在新社会终于获得了新生的妇女;还有一种是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她们"家庭出身好,文化程度高,又有丰富的斗争实践经验",因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当然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3.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的卷首提出的重要论断,关于这一命题,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即"六经皆史"的提出、内涵、意义及阶级实质来通观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全貌。通过具体论述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持世救偏的姿态出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对实用主义真理观从根本上讲是要否定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无视其合理性。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过程,具有"时效"性,反对抽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僵死的真理观,主张把纯粹的主观感觉与客体自在属性相区分,拓展了价值论在现代哲学认知理论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5.
文章从历史、现状、缘由等方面对我国商事立法的"民商合一"进行论述,并提出"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争论不必再继续下去,应付诸于实践.可效仿美国统一商法典的制订,由我国的法律委员会及法学会制订一部商法典并试行,让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6.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7.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8.
在唐代因科考而重《文选》的普遍风气下,杜甫在其《宗武生日》诗中督责其子研习《文选》,却主要是为了绍述家学和继承传统的目的.对于"熟精《文选》理"的"理"字,其基本内涵应在"使字"和"诗法"两项.前者指向形象意境,后者偏于形式技巧,杜甫以此为研习《文选》着手之处.但抉取其中的精髓,关键还在对于前人遗产必须采取分析的方法和"乐取于人以为善"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基于杜甫所持的文学发展观念,同时也可以从其创作实践得到验证.作为诗歌革新家,杜甫实行"以文为诗"和"援古入律"等措施,都离不开对《文选》的学习和借鉴.据此可知,"熟精《文选》理"实为老杜一生心得之言.其中"熟精"二字,尤堪研味.  相似文献   
109.
屈原骚怨心境的生成源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处境,其"骚(忧)"有二:得不到国君信任之"忧",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之"忧";其"怨"亦有二:楚王昏聩之"怨",群小谗陷之"怨"。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抒写内心的骚怨情怀,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有关。骚怨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骚怨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