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文章阐述了切实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目前在高校领导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组工干部队伍,提升组织部门公信力是其重要方面。当前,组工干部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前提、业务素质为重点、拒腐能力为关键、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干部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历史使命,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紧扣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目标和环境相结合,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84.
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用新视角认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民主、公平的理念;而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关键靠基层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85.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农村干部,肩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其素质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党性锻炼缺乏,民主管理能力不足;腐败问题堪忧,财务状况混乱.历史文化、政策法规及农村工作环境等是制约农村干部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高我国村干部素质的途径在于:建立健全选拔、培训机制,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社会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86.
自2013年秋季起,习近平的“国家治理观”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思考和实践的总结,是其“国家治理观”的基础。因此,要想理解习近平的“国家治理观”,就必须重视对《之江新语》的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之江新语》是“国家治理观”的雏形;“全面观”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群众观”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干部观”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本路径,严格的制度和法治制约是根本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破除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侵蚀,是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完善干部选拔和监督制度,是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把"顶层设计"和"大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8.
县乡干部的政策行为是理解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视角。运用战略性群体这一理论框架,从一项公共政策在地方行政层级推进中,分析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结构与公共政策效应的关系问题。县乡干部由于在群体目标构建和战略行动协调的自主性不同,分化为战略精英与外围战略成员,在群体内部等级之间形成“支配—依附”非均衡权力结构。资源向上依赖、等级权威价值认同、社会流动筛选和等级权威复制等机制共同维系了县乡干部群体的等级秩序。在战略群体外部,企业利用结构化机制与县乡干部代表的地方政府利益联结,消解了政策的公共性,共享了政策收益。面对政企结构化后结成的强势地位,农民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其利益诉求被选择性忽略。在农村社会中“政府”“资本”“民众”之间呈现出非均衡的权力结构。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实践就是在一项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实现,并在现实层面上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89.
以执政党党内关系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行政理论为依据,对四川省 P 县乡镇干部关系进行调研,分析我国乡镇干部上下级关系的现状,探讨重塑我国乡镇干部上下级关系的路径,以实现我国基层行政单位内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0.
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政策,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的国情,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把经济搞好;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搞好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关键是干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