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53篇
民族学   84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555篇
理论方法论   85篇
综合类   2370篇
社会学   26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2.
《滇南山谣三首》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组曲,其源于云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云南的民俗特色和人文特色。作品既继承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又推陈出新,并同西方钢琴组曲的创作技法相结合,是国内现代钢琴曲中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73.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以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构建校园文化自觉的循环模型;从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知觉、校园文化自省四阶段,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生在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4.
“互联网+”时代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互联网+”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把握变革机遇、重塑管理理念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准确理解“互联网+”校园的理念和内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并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以构建智能化、智慧型校园为切入点,推进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5.
2016年盛夏时分,我们对河北省著名学者梁勇先生就燕赵文化和封龙山文化进行了深入采访。梁勇先生详细介绍了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性、文化构成和文化特点,指出燕赵文化是京津冀历史上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和重要的文化镜鉴,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用燕赵文化唤起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共识和文化本底的归属感,在文化共识、文化共同归属感的基础上,提高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文化协同。同时,梁勇先生也为石家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依托封龙山文化、传承封龙山文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6.
株洲作为"湖南东大门",如果要着力发挥其承东启西、对接长三角的重要枢纽作用,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偏重于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经济,而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只有软硬并举两者兼顾,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建设好人文株洲。湘东书院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下着力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高附加值服务型经济浪潮中,理应受到重视、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区权力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城市社区的政治文化建构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重要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法律的相对滞后、见物不见人的文化心理、责权利的分离以及“社区人“意识的淡薄,是阻碍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构的主要因素。只有从中国政治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积极培育新型公民文化,改进政治社会化方式,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等,才是正确建构城市社区政治文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8.
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研究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对德育实效的促进,结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提出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icrointeractions of pedestrians in Japan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y walked past a confederate.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culture, condition (avoid, look-only, and look plus smile) and sex of confederate on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by passing pedestrians were examined in a field study on over 1000 participants. The hypotheses of (1) lower responsiveness in Japanese pedestrians than in American pedestrians and (2) increased responsiveness as a function of condition were supported in a series of log-linear analyses of pedestrian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Both of these main effects were, however, qualified by Culture X Condition interactions on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with the large condition effects present in the American pedestrians, but absent in the Japanese pedestrian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s of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in these brief encounters and how differing cultural norms affect Japanese and American responsiveness.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the broader utility of this research paradigm are discussed.
Miles L. PattersonEmail: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Bai ethnicity and Bai identity on the tourist market in Dali,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China. Focusing on how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Dali has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Bai ethnicity is advocated as a product loaded with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s.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commerce of authenticity’ (T. Oakes,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1998 Oakes, T. 1998.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and different forms of ethnicity and artefacts promoted in the tourist market have not drowned out the sense of being ethnically Bai. Instead,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come a daily reminder of ethnicity to both insiders and outsiders by making people more self-conscious and reflexive about the ‘cultural stuff’ that they may have previously taken for granted, or may have left unattend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locals actively appropriate state-defined categories and reshape them into the repertoire they des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