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5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1.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人文论四大部,并把哲学的最终目标确定在了离言成教上,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综摄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的价值归宗”等特点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212.
洗钱是一种国际性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修正案的有关内容 ,参考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 ,对洗钱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行研究 ,并对我国立法关于洗钱罪的修改和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3.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概念。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型集合体,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汉英身体部位词"头"和"head"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含有"头"和"head"的汉英习语都源自人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各种体验,而隐喻在这些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4.
在层和速凝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适合陶瓷零件的快速成型设备,但该设备存在刚性不足,变形较大等 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对铺料台升降装置进行了改进,将铺料台单边支撑改为中间对称支撑方式,改进后的陶瓷零件快 速成型机加强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平稳性。在此基础上对设备的的特点、技术参数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并以制备 95A1203陶瓷凸轮件为例,对成型过程进行了实验,得到成型样品,在电镜下进行SEM测试,结果表明:烧结后样品层间 无分层迹象,说明样品已经烧结为一体,材料黏合程度符合要求;与传统陶瓷零件成型设备相比,新型陶瓷件快速成型机 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经济实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15.
We consider a consumer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s problem of controlling the inventory of spare parts in the final phase of the service life cycle. The final phase starts when the part production is terminated and continues until the last service contract or warranty period expires. Placing final orders for service parts is considered to be a popular tactic to satisfy deman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o mitigate the effect of part obsolescence at the end of the service life cycle. Previous research focuses on repairing defective products by replacing the defective parts with properly functioning spare ones. However, for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 there typically is considerable price erosion while repair costs stay steady over time. As a consequence, there might be a point in time at which the unit price of the product drops below the repair costs. If so, it is more cost effective to adopt an alternative policy to meet service demands toward the end of the final phase, such as offering customers a new product of the similar type or a discount on a next generation produ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st trade‐offs of implementing alternative policies for the repair policy and develops an exact expression for the expected total cost function. Using this expression, the optimal final order quantity and switching time from repair to an alternative policy can b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real world case sheds light on the cost benefits of these policies and also yields insights into the quantitative importance of the various cos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