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501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2487篇
社会学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51.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52.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3.
论学校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公民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公民意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内容安排上不科学,在教育方法上单一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和社会要合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根据实际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4.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5.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玛丽·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与法国的混血儿.移民身份及幼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得她对地域身份格外敏感.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三位女性的生命轨迹游移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女性地理主义认为,女性与空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空间是女性经验和意识生发的场所,人的地域身份与生俱来,犹如女性从出生就注定了一般.《三》从表层来看,体现了女性对地域身份的困惑;深层考量,彰显的却是女性深层次的身份迷惘.在《三》中,恩迪亚耶以女性意识操控了作品中的地域空间,使地域空间成为女性的“心理区域”.  相似文献   
57.
市场经济在给文学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作家自觉投入商品化的浪潮,在对欲望的抒写中放弃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导致文学精神的全面失落。刘庆邦创作中强烈的底层意识,以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凸显了社会的责任和良知,在商业化的写作浪潮中树立起一面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5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相似文献   
59.
在问题与创新的逻辑关系中,是创新主体的问题素养内在而有效地驱动着创新。问题素养具有生命本然性、生活养成性、结构综合性、品质卓越性和人格指向性等丰富内涵,是由问题意识、问题境界、问题加工、问题体验、问题监控、问题解决心向等成分组成的系统结构,具有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精神、转化创新能力、承载创新行为和判定创新价值的驱动功能。问题素养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应采取教学评价机制、信念突破机制、活动生成机制、模仿学习机制、专门训练机制和底蕴孕育机制,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素养。  相似文献   
60.
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此带来性犯罪现象增加、婚姻挤压、拜金主义思想等各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和妇女地位的不平等外,还有科技手段的滥用。应该树立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禁止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