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445篇
社会学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喜儒 《阴山学刊》2005,18(3):84-88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制度建设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保证;公民意识的提高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公民社会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载体和舞台。  相似文献   
32.
刘娟 《阴山学刊》2006,20(3):101-102
清朝的经济和宫廷画院的繁荣使建筑画在清代得以振兴,并以民间建筑绘画和宫廷建筑绘画两条主线来发展。不管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技巧技法上都有迥别与历代建筑画的独特特色。研究清代建筑画,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形象及折射当时社会、文艺的发展变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3.
新加坡作为自然资源短缺、辖地有限的城市国家,人力资源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中,公民道德素质是其最重要的部分,道德教育之成败直接决定着国家之盛衰。新加坡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色在于:以增强“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为首要道德培养目标 以“东西结合,创新中求实效”为主要方略 以构建立体化、整体一致性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为主要保障,尊重并发挥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性 以“新加坡共享价值”的探讨引领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不断修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正在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护与保障.但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治)建设还未达到一个历史性“拐点”,即明确确立与宣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的宪政基础.中国环境法制(治)建设的更大进展,除了法律渠道下的渐进改良,更为关键的也许是来自政治与社会的动力,尤其是来自民间基层的推动.  相似文献   
35.
创新思维:传统教育的缺失与素质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奇 《唐都学刊》2003,19(2):66-68
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评价学生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反差甚大 ,而其关键是创新思维的缺失 ,发展创造性教育 ,是人类教育发展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而培养创新思维 ,则应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公民社会发育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重新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成为必须。公民社会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意义表现在四个层面:重构社会与国家关系,型塑现代国家;为民主的国家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条件;确认个人的价值与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以社会结构变迁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引起了公民政治认同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对其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和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治理绩效认同的弱化,对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对制度规则认同的流失。  相似文献   
38.
"什么是宪法",毋宁是宪法学的逻辑起点,而公民的生活方式正是该问题的妥善回答.宪法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宪法哲学,宪法哲学是找寻最佳生活方式的合适路径,并在公民的生活世界中培育宪法的根基.  相似文献   
39.
由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现象引起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思考,提出政府与公民关系有3种策略选择,其中维持现状策略和消极处理策略会使政府与公民关系陷入“囚徒困境”,而合作策略则有助于消除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促使双方的共生关系向“和谐共生”方向发展,从而得出合作是处理政府与公民关系最优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0.
对我国部分普通民众进行的"公民公平感"问卷调查表明,人们在司法、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尊重和户籍制度等问题上,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过去与现在、地区间与行业间,都对社会有着基本的认同与公平感受以及较强的纳税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在引起不公平感的诸多社会现象中,人们对普通百姓看不起大病重病、贫富差距拉大和普通百姓买不起房三大问题意见集中,并把对抗大病风险的医疗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和调控房价等方面的责任与期望赋予了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