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445篇
社会学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权利,包括言论与不言论的自由。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建设三个维度上得以体现。但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无限制的言论自由只会导致言论的不自由。因此,言论自由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92.
胡凯 《阅江学刊》2013,(3):101-105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又直接催生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又反映出当下网络环境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互联网时代提升和培育公民意识的现实路径为: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积极构建、引导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向等。  相似文献   
93.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democratic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f localism by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n a conceptual level, the ideas embedded in localism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hare much in common, particularly the democratic goal of engaging citizens in decisions that affect them. Despite such commonalitie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mited conversation between relevant literatures. The article considers four democratic challenges facing localism and offers a response from a systems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t argues that, for localism to realise its democratic potential, new participatory spaces are required and the design of these spaces matters. Beyond structured participatory forums, local democracy also needs an active and vibrant public sphere that promotes multiple forms of democratic expression. This requires taking seriously the democratic contributions of local associ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Final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o fulfil its democratic potential, localism needs to encourage greater democratic and polit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participatory forums and the broader public sphere.  相似文献   
94.
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界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紧密团结、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民政府为适应新形势发动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抗战建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既支持、肯定运动的积极面又不失时机对其消极面进行斗争,灵活运用统战政策维护了裂而不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思考,可以为我们党在新阶段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开展统战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徐祯 《西北人口》2006,(5):54-55
本项研究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有关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不同社会群体(共计32504人)的消费价值观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公民的消费价值观存在一致性,大部分人注重物质消费或投资,而忽视了精神消费;(2)不同的群体体现出不同的消费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6.
审议式民主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实践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发展阶段.自此世界上多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加入审议式民主的实践热潮,中国台湾地区亦在其中.目前台湾地区审议式民主的实践主要采取公民会议、审议式民调、公民陪审团、愿景工作坊等形式,其主要特征包括形式多样、层次广泛以及议题丰富等.这些实践有助于公民提升了解复杂的政策议题的兴趣与能力,有助于消解台湾地区的社会分裂、族群对立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公民对政策影响有限,过度强调共识导致弱势群体的观点和利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决策背书的工具,甚至沦落为政客们选举操作与打击对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97.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早提出公民理论的学者。作为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涉及到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公民资格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对今天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8.
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慈善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当前,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发展水平总体良好,并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吻合,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受外在因素影响,也受公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9.
从一些哲学观点来思考"市民社会个体的自我觉醒",以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契约的角度说明其重要性。在合理引导"市民社会个体的自我觉醒"的思考中,结合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合理的"利己主义"的批判思考解决市民个体觉醒中所具有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探究法律在合理引导中的运用,从而对理解合理引导"市民社会个体的自我觉醒"有所帮助,因而希望在此哲学思考中获得些许生活启示。  相似文献   
100.
在现代社会,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除了基于自身利益追求的参与动机外,实现和促进与全体社会成员相联系的公共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动机。改革开放以后,在公民个体的政策参与逐渐增多的同时,我国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各种利益团体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活动也逐渐增多。同时在我国公民的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公共政策参与中公民层面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和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3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