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0篇
人口学   65篇
丛书文集   496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2852篇
社会学   48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宗教社会学范式及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宗教社会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范式。新范式是理解美国宗教的框架,旧范式则来源于欧洲的宗教传统。新范式的内容包括理性选择理论、似真性理论和仪式理论。目前,新范式开始运用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宗教研究,似乎要成为普世性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2.
论学校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公民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公民意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内容安排上不科学,在教育方法上单一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和社会要合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根据实际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3.
“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几代美学家奉若神明。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新世纪中国美学必将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从而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4.
劳动力权早在个体小生产时期就已得到了民法的默认,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权开始凸现。经济法将全面创造劳动力权,以保障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5.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被研究者认为是乔伊斯的精神自传,从宗教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人物斯蒂芬.迪达勒斯从宗教到艺术之路的历程以及阿奎那哲学美学思想对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影响,表现出乔伊斯对宗教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强烈的批判意识,是西方现代艺术家对单向度的人的否定和超越。  相似文献   
66.
科学的产生和进化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近代自然科学以哥白尼为标志,经过开普勒、伽利略,到牛顿发展到顶峰。就其本质来说,近代自然科学家的形而上学信念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文化思想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数学和宗教一直是其中主要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67.
我国宗教学界存在的对宗教学概念的理解太过泛化的倾向模糊了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宗教学是一门新兴的相对独立的人文科学,它具有区别于传统宗教研究和神学研究的特殊的学科性质。因此,应当深入地研究宗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宗教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范功能,以明确宗教学学科性质,树立宗教学意识。  相似文献   
68.
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内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采用了并行模式。并行模式关注于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维护。这虽然看似诉讼目的明确,符合环境权益救济需求,但其实际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不但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梳理,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裁判。面对并行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强制合并、混合并存、另赋实体请求权、诉讼信托、诉讼担当等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模式,上述模式分别从诉的合并和诉讼实施权融合两个方面对融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其中仍存在当事人诉讼选择权忽视、公私益失衡以及责任重复认定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质量,环境公益诉讼的数量日渐增多。基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潜伏性特征以及环境侵害发生的阶段性机理,环境诉讼中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交叉使得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成为应然趋势。在尊重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追求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以具备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为枢纽,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构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新融合模式,将有利于诉讼目的实现。新融合模式强调发挥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效能,争取将同一事实产生的公私益诉求在同一时段提出,并依据诉的合并将两者合并审理,继而,在进行责任认定时,关注公私益交融之处,实现责任公平分配。新融合模式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避免了责任的重复认定,节约诉讼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诉讼效率,不失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理想选择。当然,该模式尚处于理论初探阶段,要想真正具备实践性还需要在自诉讼制度、监督机制以及协作配合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构想,从而为环境诉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ince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Vatican II),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rhetorical stanc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oward homosexuality in which the pre-council rhetoric, which condemned both act (i.e., homosexual behavior) and actor (i.e., the homosexual) has been replaced by two distinctly different rhetorics: a moral rhetoric, which continues the Church's long-standing condemnation of homosexual acts as sins, and a pastoral rhetoric, which argues that homosexuals should be ministered to and embraced. A Burkean pentadic analysis is used to define how the two rhetoric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and from the earlier rhetoric. The three major influences (i.e., Scripture, Tradition, and Catholic theology/philosophy) that have shaped, and continue to shape, the Church's position regarding homosexuality are described. Some of the soci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shift ar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70.
Food insecurity is a common social issue and households look to assistance from food pantries, which often have difficulty supplying fresh or nutritious foo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produce is left in the fields, which can be collected through gleaning. In a focus group with volunteer gleaners at a faith-base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attempts to fill the gaps of food insecurity, the motivation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of volunteering were examined. Volunteering in gleaning generated a sense of collective purpose and community; it addressed deeply held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impulses; and it puts volunteers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